中国古典审美视野中的“致”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审美视野中的“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致”是中国古代审美视野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自魏晋六朝以来,“致”审美术语频频出现或被用于各种不同的文献著作和文艺批评话语中。 但是,当它作为文艺批评视野中的审美术语时,通常只作为一个粘着语素,不单独使用,,必须在其前或后(主要是在其前面)加一个名词、形容词等词根,如:风致、雅致、高致、韵致、情致、思致、理致等等。 “致”加上前置或后置词根后,有些词性逐渐衍变过度到审美领域,具备了审美色彩和内涵,组成一系列复合式审美词汇。这些复合式审美词汇成为了中国古典审美视野中一群类范畴的术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某种审美特征。 “致”作为我国古代艺术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审美术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和心理特征,成为中国传统诗学的独特视角。“致”审美术语,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诗学讲求兴趣、寻求神韵、追求境界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讲究中和、蕴藉之美的审美特性。这与西方文化视野中,以主客对立、逻辑演绎思维形成的诗学理论有众多的区别。 “致”术语的审美内涵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和观人学思想之维上的。儒家的哲学思维产生了以“雅人深致”为特色的审美趣味,道家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产生了以“风人之致”为特色的审美趣向,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的注重“形”、“神”及“骨”的观人学思想,则催生了注重人物“神致”、“情致”等为特色的另一审美维度。 “致”审美性术语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领域具有其独特的批评价值。艺术形式内容中的形神问题,作品意义及意象的阐明,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表征,这些都是“致”审美术语的批评研究价值。通过“致”审美术语的归类总结和理论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致”将作为中国古典审美领域中的一类范畴而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致”术语 古典审美视野 诗学特性 哲学基础 批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现当代文艺批评中的“致”术语研究7-10
- 第二章 : “致”——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的重要术语10-24
- 一、 “致”术语的语义考析10-12
- 二 “致”术语向审美领域的衍展12-14
- 三、 “致”术语的语词归类14-24
- (一) 未进入中国古典审美视野的“致”词组15-16
- 1、 表示给予、赠送15
- 2、 表示集中心思或倾注全部力量、意志、精神或献身于某项事业15
- 3、 表示达到、实现某种目标或获得某种成就、结果15-16
- 4、 表示招引、使16
- (二) 作为中国古典审美概念的“致”词组含义16-24
- 1、 语义指向为人16-19
- 2、 语义指向为艺术作品19-21
- 3、 语义指向为一般的事物和事理21-24
- 第三章 : “致”——中国传统诗学的独特视角24-48
- 一、 “致”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审美内涵24-40
- (一) 从审美本质上认识“致”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审美内涵24-32
- 1、 “情趣”第一24-27
- 2、 “神韵”第二27-29
- 3、 “境界”第三29-32
- (二) 从审美形态上认识“致”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审美内蕴32-40
- 1、 “致”术语与中和自然之美32-37
- 2、 “致”术语与含蓄蕴藉之美37-40
- 二、 从外民族诗学理论观照中国古典审美视野中的“致”40-48
- (一) 从黑格尔和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看中国审美语境中的“情致”40-42
- (二) 从庞德“意象”诗论观照中国古典审美视域中的“韵致”等42-45
- (三) 日本诗学理论中的“幽玄”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致”审美术语45-48
- 第四章 : “致”审美术语的哲学基础和审美思维48-63
- 一、 儒家思想与“雅人深致”审美观48-54
- (一) 儒家“格物致知”的宇宙认识观对“致”审美性术语的影响49-51
- (二) 儒家“致中和”的审美思维与“致”审美性术语51-54
- 二、 道家观念与“风人之致”审美观54-57
- (一) 道家的自然观与“致”审美性术语54-55
- (二) 道家的生命观与“致”审美性术语55-57
- 三、 观人学思想与“致”审美性术语57-63
- (一) 观形貌58-59
- (二) 观神韵59-61
- (三) 观骨体61-63
- 第五章 : “致”术语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中的价值63-70
- 一、 思致、理致、神致——形神统一与内容形式美63-65
- 二、 韵致、高致——意象与意义的隐喻阐明65-67
- 三、 雅致、风致——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表征67-70
- 结论:“致”作为中国古典审美范畴之展望70-72
- 注释72-80
- 可供参考文献80-83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83-84
- 后记84-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乃昌;;道家思想与中医学[J];中国文化;1992年01期
2 于斌;;论汉初道家治国思想的勃兴与衰落[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志伟;王丰先;;《文子》与道家的文艺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李培红;;王绩诗作中的复杂人生况味[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井海波;;试论道家人生哲学的时代价值[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志娟;周仲谋;;论道家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西方文化过程中的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孟庆磊;;伟大的宁静 高贵的孤独——解读李白《独坐敬亭山》[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1期
9 吴学兵;;道家德育方法人本性探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韩文进;刘燕;;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道家思想[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抗生;;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芳芳;于华;高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3 肖作铭;;谈《水浒》作者的道家思想[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4 韩凤鸣;;《易传》的道家思想性质[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蔡觉敏;;道家与汉赋[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付新伟;胥筱云;;试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局部望诊的影响[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谢清果;;道家思想奠定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石[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8 崔秀莲;;杰克韦尔奇的管理之道——从道家思想看通用文化管理[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国生;;道家的环保思想与生态安全理念[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10 王锦;;从逻辑角度解读道家思想——兼析道家政治建构不被采纳之原因[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诚喜;道家政治智慧的新审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周晓婷;最高级的快乐是忘记快乐[N];南方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陈菁霞;“我是应用道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姜今;克服现代文明异化能否借鉴道家思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黎红雷;道家思想中的管理智慧[N];民营经济报;2009年
6 景宏;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彭代英;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的“科学发展”[N];湘潭日报;2010年
8 “武当之道”课题组 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供稿;武当之道[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冯永强 肖颖 罗曼;我国传统文化讲究生态平衡关系[N];中国改革报;2010年
10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罗良伟;道家思想在老子故里规划中的运用[N];中国旅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会庆;道家经济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10年
3 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4 周尀余;灻老道家的心
本文编号:392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9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