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内涵解析
发布时间:2024-05-17 23:04
"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前提是儒道思想的同一性,实质是儒家主干,以道补儒;动力是儒道思想对屈骚传统、禅宗美学和近现代各种美学思想的兼收并蓄,"自然的人化"观是其现代转化形态。"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这些内涵与诸多学者所谈及的强调儒道之间差异、儒道之间平等、与屈、禅思想无关,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与近代人性解放和西方美学几乎无关的"儒道互补"思想完全不同。正本清源有助于深化对"儒道互补"这一重要且复杂问题的认识。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儒道互补”的前提:儒道同一
(一) 儒道具有相通性
(二) 儒道具有同源性
二、“儒道互补”的实质:儒家主干, 以道补儒
(一) 儒家美学主干地位的证明
1. 来源优势
2. 理论优势
3. 包容优势
(二) “以道补儒”基本观点的论证
1. 指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2]290, 高度肯定庄子美学的价值。
2. 李泽厚全面论述了庄子美学对儒家美学的多方面补充作用, 具体如下:
三、“儒道互补”的动力:兼收并蓄
四、“儒道互补”的现代转化:“自然人化”观
(一)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二)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的充分补足
本文编号:3976100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儒道互补”的前提:儒道同一
(一) 儒道具有相通性
(二) 儒道具有同源性
二、“儒道互补”的实质:儒家主干, 以道补儒
(一) 儒家美学主干地位的证明
1. 来源优势
2. 理论优势
3. 包容优势
(二) “以道补儒”基本观点的论证
1. 指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2]290, 高度肯定庄子美学的价值。
2. 李泽厚全面论述了庄子美学对儒家美学的多方面补充作用, 具体如下:
三、“儒道互补”的动力:兼收并蓄
四、“儒道互补”的现代转化:“自然人化”观
(一) “儒道互补”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二) “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的充分补足
本文编号:3976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97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