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与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与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
【摘要】:李泽厚的晚期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向,在美学理论方面,他由早期的"自然人化"和"工具本体"转向了晚期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李泽厚则提出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与"儒道互补"等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重要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阵营依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与缺陷性,从而引发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这便是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浪潮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美学论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趋于成熟与完善,同时,这场美学论争也促进了中国美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李泽厚 美学思想 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引言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的展开与七八十年代“美学热”在学术界的兴起,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其基本的理论框架与学术观点。与此同时,对其美学思想的质疑与批评也不绝如缕。总的来说,学界认为李泽厚早中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与缺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高杰;自然美认知的非理性倾向及影响[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吕佳翼;;历史本体论视阈中历史哲学片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鄂崇荣;;土族法拉“发神”的宗教人类学解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雒海宁;;《美学》中的典型——黑格尔人物性格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段曹林;句法修辞与唐诗的风格美[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王萍;;美术作品的构图与和谐[J];青年文学家;2012年11期
7 张旭;;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当代文艺学研究反思[J];人民论坛;2011年14期
8 刘晓春;王岩;;儒家孝道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启迪[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年03期
9 朱达秋;;中俄多神崇拜的文化比较[J];外国语文;2009年06期
10 刘继平;;略论周来祥美学思想的学术贡献及理论局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存昌;顾大伟;;和谐美学、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3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曾海龙;本体的困惑—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孔德明;造物的和谐[D];苏州大学;2011年
7 康建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会涛;《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熊美婷;仿生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4 王小营;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林颖;唐宋题画诗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琳;化妆品广告的视觉形象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江红;在语文美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人格[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丽华;永定客家土圆楼“和谐”美学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乃午;蓝与黄的对话[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妹;单百灵;;杂糅与调试——解读李泽厚“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陈明;读《美学论集》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3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4 蔡仪;;评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实质及其特点[J];文学评论;1990年05期
5 梁斌;;对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情感本体论”转向的考察[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7 侯宏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1期
8 余晗雪;;论《美学四讲》中的美学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9 陈炎;再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兼答朱立元、陈引驰先生[J];学术月刊;1995年01期
10 邹理;;“自然的人化”的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美学四讲》中的美学思想[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赵家治;孔子的美学思想[N];协商新报;2010年
4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6 ;毛泽东美学思想研讨[N];山西日报;2003年
7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8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李修建;直面器物的美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2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张s,
本文编号:592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9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