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审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意义——谈通识课程《美学》的教改实践
本文关键词:儒家审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意义——谈通识课程《美学》的教改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当代大学生 通识课程 传统审美文化 启示意义 儒家文化 君子 培养与教育 美学 现代社会 孔子
【摘要】:正当前的通识课程《美学》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审美人生观与教育观的课程形式,用来加强其作为通识课程的人文性质,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审美素质,进而强化对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培养与教育。儒家审美文化就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儒雅的人,要具有君子风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代先贤提出的审美思想,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被历代社会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今天当我们的社会被功利观念所左右的时候,不妨从我们的先人那里寻找我们所缺失的东西。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通识课程 传统审美文化 启示意义 儒家文化 君子 培养与教育 美学 现代社会 孔子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当前的通识课程《美学》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审美人生观与教育观的课程形式,用来加强其作为通识课程的人文性质,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审美素质,进而强化对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培养与教育。儒家审美文化就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儒雅的人,要具有君子风度。“文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刘刚;;诠释论视阈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9 张晓峰;;浅谈人性论对先秦法律思想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朱德超;许晓琼;;心理和谐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陈方刘;;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张琳;;无意识传承与有意识改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及其哲学思想的影响[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9 石玉亭;曹闻民;;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传统文化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超;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圣洁;自由飞翔的灵魂[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薛红亮;和谐社会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付欢;;非主流文化影响下高校美学教学改革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2 ;本刊将增设新栏目[J];美与时代;2005年07期
3 邹火明;;美育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S1期
4 赵志军;;儒家自然范畴的美学内涵[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刘伟林;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时尚[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6 张跃;;论中国东方技术美学的审美特征[J];学术交流;2010年11期
7 潘知常;论传统审美文化的叙事模式──在解释中理解西方审美文化[J];社会科学家;1994年05期
8 宋铮;论大众审美的拆解因素[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9 刘家友;中国传统审美心理质性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10 王敏;;“儒”乡随“俗”——当代审美中的儒文化因素[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之瑗;;试论“比德”性自然审美观[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顺华;论康德形式美学对美育的启示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3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薇;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迪聪;泰山审美与儒家理想人格塑造[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惠亚利;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2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9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