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气韵生动”谈审美活动的符号化显现
本文关键词:由“气韵生动”谈审美活动的符号化显现
【摘要】:审美活动的抽象性特质集中体现在其特殊的形式化特征的显现上。而作为形式化内涵的载体,"符号"的特殊地位就愈发凸显出来。"气韵生动",这个诞生于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当中的审美标尺,就是形式之美的高级实现表述,其可指的对象早已超出绘画的范畴。关于其自身信息传递方式及与我们主体融合对话所呈现出的审美体验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
【关键词】: 气韵生动 符号化显现 组织形式 审美活动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美,并不全是如柏拉图描述的那样,是纯粹的理性才配拥有的,但它确确实实是诗性的创造;审美活动也不是只能流变于纯粹精神世界当中的思想的活动,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视域内的显现。也许它不够形象化,也许我们不能像摘一朵花一样摘走收藏,但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与我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陈虹;;试论《周易》的美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欧明俊;胡方磊;;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毕涛;;论中国古代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学广;;形象文本中的“语—图”互文关系——以扬州八怪绘画为例[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玉勤;;《画语录》:绘画意境论之集大成者[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南;;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含义与意境追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金松姬;;张衡赋与庄子的自适思想[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汉;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陈新汉;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01期
3 孔新苗;无效的“艺术”[J];美术观察;2002年08期
4 刘士林;只有人,才审美——审美活动的主体基础[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05期
5 朱寿兴;审美活动的现实性与超越性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张玉能;;实践的过程与审美活动[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00期
7 李微;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袁鼎生;审美活动生态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潘智彪;;寻找“有意义的另一个人”——论审美活动中的从众心理机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张玉能;;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知常;;论审美活动的历史形态[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邹艳芳;;让学生从审美活动中激发爱国情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李星良;;人性与人的审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潘知常;;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5 易容;;生机为美:从宫廷到民间的近代中国画——百年审美文化转型特征系列考察之一[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7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2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潘立勇;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8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10 汝信;向往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红艳;旅游活动中的认知与审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淼;网络环境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吴智龙;尚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9 宁静;基于生理与心理平台上的审美体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94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9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