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7-08-12 13:12

  本文关键词:《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礼记》 儒家审美人格 君子


【摘要】:《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是我们了解先秦社会以及研究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料。本文则尝试从审美人格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全文共包括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对《礼记》文本产生状况的介绍。这一部分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礼记》的主要内容与成书年代;二是《礼记》产生的文化土壤;三是《礼记》产生的思想背景。作为一部儒家的学术汇编,《礼记》的内容不可能像个人著述那样单纯、有体系和观念统一,主要包括先秦的典章、名物制度,礼仪以及儒家的思想观念。《礼记》累世相传而成,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成篇年代和编选成书一直是礼学研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除了个别文献中有秦汉人增加的文字,其主体部分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学生、后学之作。不能因《礼记》是西汉人戴圣编纂,就把《礼记》四十九篇认为是汉代的著作。礼乐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是《礼记》产生的文化土壤,就总体趋势而言,先秦两汉时期礼乐文明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制礼作乐、礼坏乐崩和独尊儒术三个阶段。“天人合一,,观念的成熟与定型是《礼记》产生的思想背景,将礼乐置放于“三才”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背景中进行演说是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路,这是由古人的文化视野所决定的。 第二章旨在考察儒家审美人格的根本特征即美善统一。儒家思想体系是以伦哩道德为核心的,这种本质特征体现在美学思想上便是美善统一的观念,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典范是尽善尽美的君子。君子以德为本,不过君子这一概念最初是作为身份等级的特权称谓,孔子第一个把这一概念道德化并使之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范型。君子人格中的基本内容构成了儒家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人格理想:就内生而言,正人君子须有仁德操守;就外在而言,文雅君子须要仪表端正;内外合一的话,谦谦君子必然温柔敦厚。若要到达尽善尽美的道德境界,一个人需要在各种环境中锤炼自己的品格,于是在日常的待人处事中形成了蕴育其中的慎独功夫。人们对慎独的认识总体上是对郑玄“谨慎独处论”观点的沿袭,但其真正含义是回归本性也即“心独”而不仅仅是“身独”。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儒家的慎独:从形而下的层面来说,慎独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外显境遇;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讲,慎独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悟,是一种人生境界。 第三章主要论述儒家审美人格的形成途径即审美教育。按照人一生所处的生活空间,我们把《礼记》中的美育实施途径分成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来进行论述。父母对学前的孩子进行教育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所侧重,到了一定的年龄便要行冠礼,冠礼被视为“礼之始”。成人之后的个体所面临的家庭之内的大事便是被称为“礼之本”的婚礼了,周代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六个仪节,整个婚礼过程都体现了“男帅女,女从男”的伦理原则。儒家之礼“重于丧、祭”,原因就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可以调节宗法人伦关系。一般说来,男孩到十岁便要出外求学了,传统社会的教育活动是以乐教、礼教和诗教为主要内容的。一个人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就是为了走向更广大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是通过对乡人、国人不同的对待方式即乡、射、燕、聘之礼而得以体现的。实际上,每种礼仪都是通过一系列程序化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语言、服饰等表达出“贵贱有等,长幼有序,朝廷有位”。 第四章专门分析儒家审美人格的理想境界即中和之美。在儒家看来,经过自我修养成为承载中庸之道的君子便到达了人格的理想境界。中和思想源头是古代的尚中意识和尚和思维,孔子正是在继承“尚中”、“尚和”思想传统以及“尚中致和”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过犹不及”的中庸理论。“中”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逻辑前提的,虽然天道直接向我们开放自己,但我们却无法直接居有天道,因此对天道的接纳就具体落实在成己、成物、成人之中。依靠个体主观努力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必要条件是“诚”,“诚”作为沟通天人物我的桥梁,其目的就是使万物各得其所、宇宙和谐运演。君子作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其目标就是达致中和境界,儒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若对这些具体方法进行抽象概括可归纳出两种方法:“执两用中”与“时中”。“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是一个总的抽象的原则,而“时中”则是“执两用中”原则的实际运用。 第五章重点阐发儒家审美人格的现实目标即理想社会的实现。先秦儒学追求的是有道的天下,其具体内容就是希望重建社会秩序,让人们生活在规范化的、有安全感的社会之中。这种儒家理想的实现所依靠的是内圣外王之道,也即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通过内圣外王之道所建立的理想社会是大同小康和谐社会:把大同观念视作一种乌托邦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的通见,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理想之境,而是发生在远古时期的生活样式;小康作为“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普遍被认为是略逊于大同的,但小康的意义并不比大同小,两者之间基于历史时势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大同时代的大道在小康时代就跻身于礼乐之中。所以说理想社会的建立必须依靠礼义的指导,礼义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就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其结果则是“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古代的明君贤臣穷其一生努力实践内圣外王之道,其目标正是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关键词】:《礼记》 儒家审美人格 君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0;B222
【目录】:
  • 中文摘要10-13
  • ABSTRACT13-15
  • 导论15-25
  • (一) 选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15-20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0-25
  • 第一章 《礼记》的成书25-48
  • 第一节 《礼记》的主要内容与成书年代: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儒学杂编25-32
  • 一、《礼记》的分类与内容25-28
  • 二、《礼记》的写作与编纂28-32
  • 第二节 《礼记》产生的文化土壤:礼乐文明的起源与发展32-40
  • 一、“制礼作乐”33-36
  • 二、“礼坏乐崩”36-38
  • 三、“独尊儒术”38-40
  • 第三节 《礼记》产生的思想背景:“天人合一”的成熟与定型40-48
  • 一、“三才”理论40-43
  • 二、阴阳五行学说43-48
  • 第二章 从《礼记》看儒家审美人格的根本特征:美善统一48-71
  • 第一节 释德:美善的本质所在48-55
  • 一、“德”的早期内涵48-51
  • 二、周人的尚德风尚51-52
  • 三、“孝”与“仁”释义52-55
  • 第二节 君子:儒家的理想人格55-63
  • 一、重“位”转向重“德”56-59
  • 二、温柔敦厚的审美风范59-63
  • 第三节 慎独:修身的重要方式63-71
  • 一、关于“慎独”的见解64-67
  • 二、“慎独”的含义67-71
  • 第三章 从《礼记》看儒家审美人格的形成途径:审美教育71-98
  • 第一节 家庭美育:冠、昏、丧、祭之礼71-80
  • 一、“始于冠”71-74
  • 二、“本于昏”74-77
  • 三、“重于丧、祭”77-80
  • 第二节 学校美育:乐教、礼教与诗教80-89
  • 一、周代的教育状况81-83
  • 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3-89
  • 第三节 社会美育:乡、射、燕、聘之礼89-98
  • 一、“和于乡、射”89-92
  • 二、“尊于朝、聘”92-98
  • 第四章 从《礼记》看儒家审美人格的理想境界:中和之美98-116
  • 第一节 中和思想的源头98-102
  • 一、尚中意识98-99
  • 二、尚和思维99-102
  •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标准102-109
  • 一、中庸之道102-105
  • 二、中和之观105-109
  • 第三节 达致中和的方法109-116
  • 一、“执两用中”109-111
  • 二、“时中”111-116
  • 第五章 从《礼记》看儒家审美人格的现实实现:理想社会116-135
  • 第一节 内圣外王116-125
  • 一、儒家的“内圣外王”117-119
  • 二、圣人之说119-125
  • 第二节 大同小康125-135
  • 一、“天下为公”126-128
  • 二、“天下为家”128-132
  • 三、“移风易俗”132-135
  • 结语135-138
  • 参考文献138-144
  • 致谢144-1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5-14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野卜友木;李蓉;;儒家思想和日本的官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韩占良;论儒家道德自觉性与约束性的统一[J];殷都学刊;1997年03期

3 沈怀灵,王卫东;儒家道德教育及其现代启示[J];思想战线;1998年06期

4 张昭君;论章太炎的儒家道德观[J];学术月刊;2000年11期

5 李承宗;简析章太炎对孔学和儒家道德的批判[J];船山学刊;2000年04期

6 谢谦;小说文本: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解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高新民;试论《礼记》对古代易学发展的贡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彭人哲;;儒家道德与现代人生修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1期

9 周炽成 ,吴刚强;简评港台新儒家的“内圣”与“外王”理论[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梅焕庭;儒家道德学说的当今价值[J];齐鲁学刊;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平;;儒家道德的根据[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燕国材;;《礼记》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罗明星;;论儒家道德优势的生成——基于道德与历史的分析[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韩觅;;儒家道德与民主、创新及当前道德建设的关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艳芬;孙斌;;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夏祖恩;;《礼记》对基本法理的构建[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杨泽波;;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葛志毅;;试论儒家的君子人格及其道德形上学理念[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0 张践;;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鹏 张雪飞;修身在正其心[N];保定日报;2010年

2 徐文彬;《礼记》的恤老思想[N];中国社会报;2011年

3 武汉大学国学院与哲学学院教授 郭齐勇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和学生一起“会读”《礼记》[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李存山;道德的“变”与“常”[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杨禹;水至清至浑皆无鱼[N];光明日报;2010年

6 邱兴平;创建和谐企业须有儒家风范[N];国家电网报;2007年

7 杨吉;向“儒墨道法”学企业的经营管理[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丁丽洁;好山好水是一切的诠释[N];文学报;2006年

9 董世明;用科学发展观阐述德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10 李汉秋;有体系才能安顿精神[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丽娟;《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洪蓉;《礼记》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王汉苗;儒家恕道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成守勇;礼乐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卢静;《礼记》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高春海;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天新;《礼记》中的孔门群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3 王琳;《礼记》祭祀词语的起源与流变[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曹国洲;《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5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新颖;《礼记》语言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瑜;论儒家“成人”教育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城烟;《仪礼》《礼记》升降类动词组合关系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9 韩琳琳;《礼记》与西汉社会[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肖永奎;《礼记》中的家的哲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61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61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2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