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之际“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
发布时间:2017-08-12 20:26
本文关键词:汉魏之际“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
【摘要】: 本文以汉魏之际近百年中“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为研究对象。这里的“以悲为美”,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悲美”、“悲怨”等概念,主要是指从“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所发展而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它源于人生苦难的感受与思考,以人生的悲剧性为基础,体现人的生存关怀,包括观照生命的哲学观和悲剧艺术的审美观两个方面。汉魏之际普遍流行的“以悲为美”社会风尚,不仅成为汉魏之际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得以全方位的体现,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中人们心灵世界里最敏感的一面,是中国传统美学不同于西方悲剧美学的一种审美心态和宣泄方式。 全文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主要阐释了汉魏之际的时代特征、“以悲为美”的内涵以及研究这一课题在文学、美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以悲为美”风尚在汉魏之际的体现。“以悲为美”的风尚在汉魏之际已经蔚然成风,士人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宣泄生命的哀情,而且趋向于在悲声哀调的挽歌中、在隆重热烈的丧葬仪式中、在愁容哀戚的装扮中体验悲凉而凄美的生命情调。 第二章:“以悲为美”风尚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一种时代思潮的产生,悲美观念是时代、社会、审美多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章主要从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社会心理等方面来揭示悲美情怀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汉魏之际“以悲为美”观念的独特性。主要就人的自觉背景下“以悲为美”的观念与两汉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进行对比,这一时期“以悲为美”的观念表现出更为深刻的个体意识和生命悲情。 总之,汉魏之际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人的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渐趋觉醒,文学和艺术渐趋独立和自觉,因此,逐步深入地探寻“以悲为美”风尚在汉魏之际的体现,分析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所发生的嬗变轨迹进行系统的、实事求是的描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魏之际 以悲为美 社会风尚 独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第一章 “以悲为美”风尚在汉魏之际的体现9-34
-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中的“以悲为美”倾向9-17
- 第二节 音乐领域中的“以悲为美”风尚17-25
- 第三节 社会生活领域的“以悲为美”风尚25-34
- 第二章 “以悲为美”风尚的社会文化背景34-46
- 第一节 感伤主义的时代34-39
- 第二节 佛玄意识与鬼神观念39-42
- 第三节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42-46
- 第三章 汉魏之际“以悲为美”观念的独特性46-57
- 第一节 汉魏之际“以悲为美”观念与个体价值观念──与两汉悲美意识的群体性和道德性比较46-51
- 第二节 汉魏之际“以悲为美”观念与生命意识──与两晋南北朝玄学人生观比较51-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5
- 致谢6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海花;;论楚声与汉乐府的“以悲为美”[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静;论钟嵘的“诗怨说”[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63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6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