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

发布时间:2017-08-13 01:15

  本文关键词: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


  更多相关文章: 赫勒 现代性 审美 文化批判


【摘要】:20世纪西方文明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危机,工具理性主义逐渐暴露出与人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张力和冲突。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生存境遇问题,引发了哲学、社会学、美学等各领域的思想家对现代理性主义文化作不同向度的思考。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从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际出发,继承马克思和卢卡奇的人本主义传统,试图重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和学术背景下,阿格妮丝·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批判了卢卡奇作为文化批判的美学思想,并依据自身特殊的生活经历,以追求人的个体的解放和自由为目标,展开了有独特审美视角的文化批判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跟随其导师卢卡奇,深刻、系统地阐述马克思思想,自觉地建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活动同东欧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地交织在一起。80年代以来,赫勒越来越关注启蒙与现代性批判、后现代政治状况、激进哲学等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主题。赫勒的以人的生存价值为最终目的、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批判为手段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为社会批判理论、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都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她独特的思考结构是她区别于其他思想家的一大特色。当然,这并不是说赫勒的思想就是完全合理的、完美的,赫勒的思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她的努力可以说是对现代性批判的又一开拓性的尝试。
【关键词】:赫勒 现代性 审美 文化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089.1;B83-0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4
  • 导论14-27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8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8-24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24-27
  • 第一章 卢卡奇与赫勒的美学思想27-73
  • 第一节 一种文化批判理论27-60
  • 一、文化问题可能吗?29-35
  • 二、艺术作品存在,,它们何以可能?35-47
  • 三、赋形生活可能吗?47-60
  • 第二节 赫勒对卢卡奇美学的评价60-72
  • 一、心灵与形式:卢卡奇与伊尔玛关系的再创造60-64
  • 二、艺术取消拜物教:尚未解决的实质性问题64-68
  • 三、历史哲学美学:对卢卡奇美学总体性的批判68-72
  • 本章小结72-73
  • 第二章 赫勒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之一:对现代美学理论的重建73-117
  • 第一节 对现代美学学科的批判与重建74-96
  • 一、现代美学的历史哲学特征74-80
  • 二、哲学美学的必要性和不可变革性80-89
  • 三、赫勒的重构美学方案89-96
  • 第二节 对现代艺术概念的批判与重建96-116
  • 一、艺术的必要性96-100
  • 二、高级艺术的悖论及其建设性方案100-107
  • 三、对艺术终结论的批判及其对艺术概念的重构107-116
  • 本章小结116-117
  • 第三章 赫勒的审美现代性思想之二:审美维度的文化批判理论117-165
  • 第一节 个体解放及其可能性119-134
  • 一、赫勒个体解放概念的提出119-127
  • 二、个体解放的可能性:人的第二本性127-134
  • 第二节 个体解放的途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重新结合134-148
  • 一、日常生活的个体:美的栖息之地134-137
  • 二、“有意义的生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批判137-141
  • 三、激进的需要革命:审美多元化141-148
  • 第三节 赫勒道德美学的现代性重构148-164
  • 一、尼采的个性伦理学是一种道德美学148-152
  • 二、尼采道德美学的局限性152-156
  • 三、赫勒对尼采道德美学的重新建构156-164
  • 本章小结164-165
  • 第四章 赫勒美学思想的理论特征165-214
  • 第一节 赫勒对康德审美文化思想的重新建构165-189
  • 一、“美学是伦理学的花冠”:对康德道德美学的重新建构166-177
  • 二、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对康德交谈文化的重新建构177-189
  • 第二节 对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继承和扬弃189-213
  • 一、审美乌托邦: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之路189-200
  • 二、回归生活世界:对审美乌托邦的扬弃200-213
  • 本章小结213-214
  • 第五章 赫勒美学思想的理论创新及其限度214-235
  • 第一节 赫勒开辟了审美现代性研究的新思路214-220
  • 第二节 赫勒的美学理论为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新视野220-229
  • 第三节 赫勒美学思想的理论限度229-234
  • 本章小结234-235
  • 结语235-237
  • 参考文献237-247
  • 致谢247-248
  •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48-249
  • 详细摘要249-2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明;;实践理性的转向——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批判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文化批判[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李小娟;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年06期

3 程钧;;文学功能的文化学阐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薛胜男;;从文化视角深窥人性异化——论毕飞宇小说的文化批判[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田瑞娟;;《月牙儿》——文化批判的主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6 李宗桂;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出路展望[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7 杨悦;从理性批判、实践批判到文化批判——兼谈马克思实践批判观的当代发展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马友平;阿多诺、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的“存在”之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9 范培松;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10 李清文;;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传家;;京剧呼唤新的文化精神[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梁归智;;浪子风流——《水浒传》与元曲文化精神脉络考索[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咏;;试论转型期应倡导的当代文化精神[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吴中杰;;上海的文化精神(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孝红;杨建霞;李孝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考与探索[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知遥;;寒食、清明的人文传播和现代传承——以山东当地清明节习俗为例[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7 李延保;;珍视传统 凝聚精神——兼谈中山大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8 何荣智;冯广宏;;西蜀水文化精神新论[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王建军;;对地方教育史研究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赵书;;永定河文化精神之我见[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建松;充实完善“清明文化”,别让清明节变成“扫墓节”[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沈箐;用兵团文化精神陶冶学生情操[N];兵团日报(汉);2009年

3 杜浩;文化人应做发现文化病灶的医生[N];邯郸日报;2011年

4 省社科联主席、西北政法学院教授 赵馥洁;弘扬传统精华: 借鉴“盛世”文化精神[N];陕西日报;2005年

5 项立刚邋黄海;用文化精神化解企业和员工的压力[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李国兴;弘扬闽南商旅文化精神[N];福建日报;2007年

7 梅岱;看文化和文化的看[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郑丽虹;富裕了更要找回文化精神[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许大昕;大文化视野下的城市景观[N];云南日报;2006年

10 实习记者 吴昭桥;认真生活 真诚写作[N];安康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梁爱民;小说观念与文化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5 陈二林;“哲学突破”中的孙子[D];复旦大学;2007年

6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李长虹;“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D];吉林大学;2007年

8 庄文永;陈香梅文学中的文化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海滨;人的精神结构及其现代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跃;语文教材文化建构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敬源;网络恶搞文化的传播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程泽明;哲学与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艺术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瑕;《世说新语》的文化精神新论[D];江南大学;2009年

5 姜晓丽;瑶族村寨中的育儿习俗[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龚德慧;汉代平面图案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王超;以“世代”透视创世纪诗社的风格流变[D];山东大学;2008年

8 王伟生;范宽《溪山行旅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景秀丽;先秦文学中的马及其文化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建构[D];华侨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64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64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