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
本文关键词: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
【摘要】: 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当代国际著名思想家,20世纪影响极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的美学理论对现代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也影响不小。卢卡奇一生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卢卡奇以美学研究和艺术评论蜚声文坛,但他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思想的真正诞生地,他从反映论观点出发,把日常生活作为其美学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艺术——审美的起源问题上,卢卡奇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他从劳动与巫术的相互作用中揭示了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他把反映区分为日常反映,科学反映与审美反映,认为审美反映的本质特性是拟人化。在审美反映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上,提出“没有主观就没有客观”命题,强调人的主观性在审美反映中的突出的作用。他否定直觉主义,主张对审美直觉进行辩论理解。关于典型,他认为特殊性是审美的本质结构。卢卡奇强调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持久影响和先导作用,同时,他又明确指出艺术同哲学相似,因其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结构,所以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在艺术生产过程中,是艺术形式把人提升到人的高度。艺术是对人生现实的反映,具有认识功能和伦理学功能。这样审美与对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审美是把和谐完整的整体中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置于中心地位。他憎恶表现主义和现代派艺术,提倡现实主义。所以,他把美学视为最深入的哲学学科。 卢卡奇的美学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重要代表之一。但是,他某些美学主张,特别是早期著作,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理论错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5
- 导言5-7
- 第一章 卢卡奇美学思想的诞生7-10
- 一、 卢卡奇的思想发展道路7-8
- 二、 日常生活:卢卡奇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8-10
- 第二章 卢卡奇的审美观10-17
- 一、 审美的历史形成11-12
- 二、 审美反映的本质特性—拟人化12-13
- 三、 审美反映的主观性与客观性13-15
- 四、 审美直觉的辩证理解15-16
- 五、 特殊性是审美的结构本质16-17
- 第三章 卢卡奇的艺术观17-24
- 一、 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18-19
- 二、 艺术形式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19-21
- 三、 艺术与社会——总体性21-24
- 第四章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4-33
- 一、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24-28
- 二、 卢卡奇现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28-33
- 结束语33-41
- 一、 卢卡奇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33-37
- 二、 卢卡奇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37-39
- 三、 卢卡奇美学思想的局限39-41
- 参考文献41-42
- 后记4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3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69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6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