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释学美学和语言学美学的对话
本文关键词:关于解释学美学和语言学美学的对话
更多相关文章: 解释学美学 语言学美学 语言转向 维特根斯坦 伽达默尔
【摘要】:美学必须经受语言分析的洗礼方能浴火重生,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所提供的语言分析方法是美学得以更新自身的契机,只有将美学研究彻底奠基于语言分析上,才能完成美学中的"语言转向"。相比较而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对主体论美学的批判虽然有力,但从理路上还存在不彻底之处。因此,转向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所开辟的美学语法道路是必然之理;由解释学美学"拐"入语言学美学实乃学术思考的自然之果。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解释学美学 语言学美学 语言转向 维特根斯坦 伽达默尔
【分类号】:B83-0;H0-02
【正文快照】: 杨梓露:王老师,上课的时候您经常对我们说语言学转向是中国学界必须经历的学术历程,您能够再详细讲一讲吗?王峰:好的,我很愿意有机会跟你交流这个问题,也希望听到你的批评和建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经历了全面接受和吸收西方学术的历程。3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各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晓华;高洋;;浅谈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转向[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陈嘉映;;语言转向之后[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3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谢群;宋艳玲;;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继承与超越——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三[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2期
5 彭爱和;;语言本体论转向与意义的符号性解读[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6 李智玲,袁小辉;布鲁纳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学习思想的比较分析[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罗红云;走出语言的迷宫——浅谈维特根斯坦的私有语言论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袁笠菱;李颖玉;;私人语言问题对翻译实践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吕国征;;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对翻译意义研究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10 萧净宇;;称名哲学比较——俄国语言本体论流派与维特根斯坦[J];学术界;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王健平;;关于语词的理解与对象的命名[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3 刘丁汉;;论“废话” 语言现象学札记[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关兴丽;;试论金岳霖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章宜华;黄建华;;充分必要条件与原型理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卫国;陈屹立;;经济学的语言与语言的经济学——语言经济学的一个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嘉映;日常语言与哲学[N];文汇报;2004年
2 王焱;“有话好好说”与“读书先须识字”[N];南方周末;2007年
3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4 张志毅;“眼睛是在脸上笑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姜国权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博弈论和演化论拓宽传统语言学研究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舒锋;网络词语的社会心理映射[N];工人日报;2009年
7 张昭兵;防止汉语语言的被悬置[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丰;语法考察和概念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晓波;论知与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丽云;重建文本阐释的约束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7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8 褚修伟;程式性言语事件—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的语用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王苏娜;福多的心语假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萌;从“不可说”看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意义观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雷梅英;语言的界限与世界的界限—可说与不可说理论之宗教启示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冯达;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李蔓;语言之为语言—人之为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龚雅琴;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德先;翻译的自律与他律:系统论视角[D];四川大学;2005年
7 运建晶;基于维特根斯坦理论的课堂活动设计在泰国大学汉语综合课上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8 赵晓聃;规则遵循问题的语义分析及语境选择[D];山西大学;2008年
9 崔柳;索绪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评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佳伟;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8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8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