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中寻找平衡——微时代审美新论
本文关键词:在博弈中寻找平衡——微时代审美新论
【摘要】:微时代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使信息的传播带有技术层面福音,进而改变了人的生存样态,它让人们陶醉于欣喜、享受着便利,拥有更多理性的同时,也将人们裹挟到焦虑、浮躁与盲目之中。微时代的来临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改观,人们的审美也随之而动,传统的审美活动在微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缔造一种哲学思维,养成理性、批判、反思的哲学精神是在博弈中寻求平衡,对个人及社会都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关键词】: 微时代 审美 哲学精神
【分类号】:B834.3
【正文快照】: 当下,各种各样的“微”现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以“微”为基本特征的时代。“微时代”具有诸多新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现有景观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观,这深刻地影响到了个体的存在方式和精神样态,也直接引发了微时代的美学转向。一、微时代的双重性恩格斯曾经预言:“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知常;;论审美活动的历史形态[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邹艳芳;;让学生从审美活动中激发爱国情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李星良;;人性与人的审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潘知常;;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5 易容;;生机为美:从宫廷到民间的近代中国画——百年审美文化转型特征系列考察之一[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2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潘立勇;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8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10 汝信;向往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红艳;旅游活动中的认知与审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淼;网络环境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吴智龙;尚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9 宁静;基于生理与心理平台上的审美体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91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9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