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现代美学的话语空间与方法论转型

发布时间:2017-08-19 00:02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美学的话语空间与方法论转型


  更多相关文章: 交互转换 话语空间 美学 现象直观 审美文化 方法论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呈现出中西美学"交互转换"的情景:西方美学经历本体论、主体论之后,最终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话语模式和无限膨胀的主体自身,而是以意象派、现象学为代表,采用非理性、意象直观等思维方式试图返回经验事实;而中国现代以来则是引介西方资源重塑美学学科,从学科框架、话语方式到哲学背景都是参考西方美学理论资源,以现代性启蒙的姿态和审美独立的话语诉求建设学院化的美学知识形态。这两者"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使我们认识到: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同时,也能看到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古典话语资源,并且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感性直观和审美文化构成了未来中西美学发展的双向维度,"体验———反思"的方法论转型也适应了未来美学的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交互转换 话语空间 美学 现象直观 审美文化 方法论
【基金】:武汉大学博士生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空间转向与后现代审美经验研究”(201311101020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学科互涉与文学研究方法论革命”(08JA751032)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中国现代美学话语形成了丰富的话语场域,有古典美学的本土经验,也有大量引介的西方美学资源,还有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由此形成了现代美学蔚为大观的学科局面。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中,现代美学经历了三个历史性阶段,从“美学大讨论”到“美学四大家”,从“实践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惟苏,朱存明;审美与文化的人类学还原[J];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2 朱立元;应当正视的负面效应──略论市场经济下的审美文化建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4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5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王德胜;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J];求是学刊;1994年05期

7 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8 周宪;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9 刘伟林;21世纪:审美文化与比较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常俊玲;略论现代科技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曾宪;;回归学科传统、回归学术本位——关于规范地发展当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议[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杨曾宪;;美学学科的困惑与觉醒[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全国美学学会第三届年会胜利闭幕[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4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8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9 宋洁;无处不美的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晓刚;在坚持中不断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黎明;感性智慧:维柯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朱国芳;《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史磊;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7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9 彭水香;《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与美国分析美学[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5 赵立如;审美文化的传播者—常任侠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傅前景;当代中国农民审美心理特点及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7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97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