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姚斯接受美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5:24

  本文关键词:姚斯接受美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接受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美学 接受实效性


【摘要】:接受美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是世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诞生不仅对文学理论做出重大贡献,实现了西方文论由作者到读者的第二次转向,同时也对世界人文社科的其他学科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理论的研究在于探讨是我国近几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姚斯的接受理论范畴,通过对其主要理论观点“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审美经验”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审美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作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起点,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实质与特点,从接受主体的角度,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教育的切入点。本论文是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是接受实践活动能够正常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接受的完成必须要通过接受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因此,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来说,接受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重中之重。从接受主体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接受主体的一种主体性活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完善其研究理论的需要,也是将其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论文主体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接受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并详细诠释了姚斯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审美经验”。第二部分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内涵,分析了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交叉的可行性与必要行,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用“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审美经验”对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审美性做出了详细的界定与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解决其内在矛盾;满足接受主体能动性,形成健康的内在接受结构;提高接受主体的审美性,强化其实践等方式优化接受主体接受效果的方法,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性。
【关键词】:接受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美学 接受实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D6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6
  • 1.1 本项目研究意义11-12
  • 1.1.1 理论意义11-12
  • 1.1.2 实践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15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本项目研究的创新点15-16
  • 2 接受美学概述16-25
  • 2.1 接受美学的理论来源16-20
  • 2.1.1 加达默德解释学与接受理论的渊源16-17
  • 2.1.2 英伽登现象学与接受理论的渊源17-18
  • 2.1.3 俄国形式主义与接受理论的渊源18-19
  • 2.1.4 布拉格结构主义与接受理论渊源19-20
  • 2.2 姚斯接受理论的主要理论概述20-25
  • 2.2.1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20-21
  • 2.2.2 期待视野21-22
  • 2.2.3 审美经验22-25
  • 3 姚斯的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借鉴25-45
  • 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25-29
  • 3.1.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内涵25-27
  • 3.1.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特征27-29
  • 3.2 姚斯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诠释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29-34
  • 3.2.1 可行性29-30
  • 3.2.2 重要意义30-34
  • 3.3 姚斯接受美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诠释34-45
  • 4. 姚斯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借鉴45-54
  • 4.1 尊重满足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45-47
  • 4.2 增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47-48
  • 4.3 培养接受主体的情感48-50
  • 4.4 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50-51
  • 4.5 接受主体形成健康的内在接受系统51-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玉生;叶飞霞;;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J];理论与改革;2001年03期

3 毛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功能[J];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5 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慧敏;接受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玉生;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张胜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雷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构成与驱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涂玉英;姚斯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汤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任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及化解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8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98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3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