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关于美的本体论和生成论思想
本文关键词:朱熹关于美的本体论和生成论思想
【摘要】:朱熹是徽州理学美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美的本体和生成,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问题,朱熹从其理学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回答了"美何以存在"和"美如何存在"的命题,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本体论和审美生成论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从"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者单位】: 黄山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朱熹 文从道出 本体论 生成论 气化流行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sk2012B461) 黄山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2xskq002)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朱熹是徽州理学美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美的本体和生成,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问题,成功地回答了“美何以存在”和“美如何存在”的命题,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从“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他的美学既是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9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春燕;;弘扬朱子文化,打造武夷文化旅游品牌[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其昌;“敬”与审美——朱熹美学的基本特性研究[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邹其昌;朱熹“气象”审美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潘立勇;;朱熹艺术哲学的特色及其影响[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1期
4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之比较[J];文艺研究;2001年03期
5 邹其昌;朱熹美学思想与中国美学精神[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皮朝纲;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O@同壮;;庄子美学研究指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包绍亮;;朱子的人格美学与和谐人格的美育[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郭冬梅;;论杜夫海纳的情感先验[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旭曙;从道德走向审美——朱熹美学的逻辑归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宛小平;;论方东美生命、美和宇宙三位一体的建构[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马德邻;;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罗坚;;生命的困境和审美的超越——庄子美学的生命意义[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姚文放;;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N];光明日报;2001年
2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卢甲甲;生态美学丛书:探究新的生态审美观[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董刚;“隐秀”美学观的成熟与中古自然主义哲学的兴盛[N];贵州政协报;2006年
4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 沈大明;马尔库塞:用美学的批判救治西方文明弊病[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张再林 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
8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刘士林;先验批判:以挽救的名义出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2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6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鹏;朱熹与黑格尔:“历史世界”、哲学思想及美学思想之比较[D];新疆大学;2008年
2 陈鹏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先方;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原理”教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舒铁;《论语》中的诗乐——论孔子美学的实践性和整体性[D];复旦大学;2009年
5 冀志强;美学沉思与中国哲学观论[D];安徽大学;2010年
6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姚爱斌;中西美学审美类型论比较——康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D];安徽大学;2001年
8 张源旺;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9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01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0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