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人类生存生态之美的蕴含

发布时间:2017-08-19 13:38

  本文关键词:人类生存生态之美的蕴含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之美 自然 技术 社会


【摘要】:自人类出现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人类经过了自然——技术——社会这一过程。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加入”,不断地产生了一系列的技术异化问题,使人们偏离了追求美的根本意义。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生态的文明以及生存生态的意义,从自然视域——技术视域——社会视域这条主线深入地了解生存生态之美的内涵,探寻和衡量生态美的标准,发掘与分析生态美的性质尤为重要。 探讨生态美的内涵、标准及性质是探讨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三大视域中生态美之蕴涵的前提。生态美的内涵便是以“万物的和谐,符合规律的整体生存”这一概念为基础,进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标准为“善”与“势”。生态美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性卡尺”,它既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同时又不断地随“势”而变。而生态美的性质具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过程性以及主客观性。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探讨自然视域中的生态之美对人类了解其自身的生存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基于美学家费舍尔将自然美分类为无机自然界的美与有机自然界的美这一美学观点的启发下,我们提出了自然的生态之美的内涵概念,即无机自然界对有机自然界的滋养与承载。其标准是“善”、“势”、“自然而然”与“更替”。而自然的生态之美的性质主要体现在自然而然的生养性(善)、单向度循环的过程胜、须臾不分的承载性、融合差异的和谐性等客观性上。 技术视域中生态之美的内涵体现在如下方面:技术的生态之美在于将人类推向全世界物种在内的金字塔顶端;在于被自然所容纳与接受;在于为人类提供了创建社会的可能;在于技术的进化与人类的进化;在于以技术还治技术。“善”与“势”是技术的生态之美的两大标准,其性质为过程性,以及人之善存与为人善用两方面。 社会视域中生态之美的内涵体现在人与社会之间良好的生存生态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之中。其标准“善”与“势”表现在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对人类合理需求的满足。此外,社会生态之美的标准还在于承载人口的社会生存环境(主要指城市生存环境)的优劣。
【关键词】:生态之美 自然 技术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1.1 研究由来11-13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13-14
  • 1.3 论文创新点14-15
  • 第二章 生态美的内涵、标准与性质15-22
  • 2.1 生态美的内涵15-16
  • 2.2 生态美之标准的分析16-20
  • 2.2.1 生态美的客观标准16-19
  • 2.2.2 生态美的客观标准——"势"19-20
  • 2.3 生态美的性质20-22
  • 第三章 自然视域中生态之美的蕴含22-27
  • 3.1 自然的生态之美的内涵22-24
  • 3.2 自然的生态之美的标准24-26
  • 3.3 自然的生态之美的性质26-27
  • 第四章 技术视域中生态之美的蕴含27-36
  • 4.1 技术的生态之美的内涵27-31
  • 4.2 技术的生态之美的标准31-34
  • 4.3 技术的生态之美的性质34-36
  • 第五章 社会视域中生态之美的蕴含36-45
  • 5.1 社会的生态之美的内涵36-39
  • 5.1.1 社会的生态之美的存在36-39
  • 5.1.2 社会的生态之美的体现39
  • 5.2 社会的生态之美的标准39-40
  • 5.3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看城市生态40-45
  • 5.3.1 违背生态美的城市生态环境41-43
  • 5.3.2 符合生态美的城市生态环境43-45
  • 第六章 结束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在学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玮芸;生态美及其价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王心;“生态美”视角下的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环境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01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01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