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20:09

  本文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 动态过程 美学特征


【摘要】: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之一,其在继承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美学的基础上,又较好地回避了胡塞尔现象学将“现象”做先验理解的弊端,从而进一步将研究视角从先验世界拉回到了生活世界,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他是现象学美学乃至当代西方美学中具有承上启下性质的人物。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理论是建立在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创作者和欣赏者等相关问题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本文拟将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并非无源之水,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20世纪备受挑战,从承认“感性”、弥合主客之间鸿沟的角度来讲,杜夫海纳是深受现象学影响的,但其所接受的现象学又是被改造了的现象学,突出表现为其更侧重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界定审美经验,并使这种既带有主客体间性又带有主体间性的审美经验成为其理论大厦的基石。进而,他又指出审美经验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包括物质性的呈现阶段、带有主观性的再现阶段以及审美经验得有最终完成的反思阶段。这一动态的形成过程表明,审美经验实际上是带有较大主体性的知觉经验,其基本特征除了带有主体间性和真实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这种知觉经验的来源是“先验情感”,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杜夫海纳的思想仍是对康德式美学的继承,也没有脱离西方形而上学的固有传统。
【关键词】: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 动态过程 美学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9
  • 第一章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的哲学基础9-18
  • 第一节 变革的哲学思维方式9-12
  • 一、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9-10
  • 二、杜夫海纳的“意向性”思维方式10-12
  • 第二节 从改造的现象学理论出发12-18
  • 一、回到感性之根13-15
  • 二、以审美对象来界定审美经验15-16
  • 三、审美经验的独特地位16-18
  • 第二章 杜夫海纳对审美经验形成过程的动态描述18-32
  • 第一节 呈现阶段19-22
  • 一、审美经验是一种纯真的愉悦19-20
  • 二、欣赏者和创作者的经验是相似的20-21
  • 三、肉体要有智力功能21-22
  • 第二节 再现和想象阶段22-28
  • 一、想象22-24
  • 二、知觉和想象24-25
  • 三、审美知觉中的想象25-28
  • 第三节 伴随着“情感”的反思阶段28-32
  • 一、思考与感觉28-31
  • 二、审美知觉中的思考和感觉31-32
  • 第三章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的核心构成因素及特征32-46
  • 第一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核心构成因素32-37
  • 一、审美经验是一种知觉经验32-35
  • 二、对现象学美学其他理论家的批判35-37
  •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美学特征37-46
  • 一、主体间性37-40
  • 二、真实性40-43
  • 三、情感先验性43-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孙邦金,申定宝;传统走向现代的语言之路——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谈起[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岳介先,伏爱华;萨特的想象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龙云;;斯坦利·费什的阅读观与女性主义文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陈吉猛;文学本质研究的六个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郝永华;叶荫群;;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高凯征(高楠);;文学的道德价值[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杨沐;;时空的新内涵界定[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转向[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董礼扬;一个精制的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一婷;“他者”在歌唱[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1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61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0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