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自由的统一
本文关键词:和谐与自由的统一
【摘要】: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历代哲学家热衷探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总是跟随着哲学观点的变化而变化,受一定时代文化的影响必然存在各自特定的观点。在当代文化环境中,论文以历代思想家的观点为基础,对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进行解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为指导,对美的本质进行梳理与探索,在展现不同时期美的本质观点的过程中,指出和谐与自由的统一是当代美的本质趋向,及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带来的启示。论文的结构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包含四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美的产生根源上解读美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对美的本质研究进行横向的分类梳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界定和谐美与自由美的概念及产生过程。 第二部分,从历史发展阶段,遵循哲学观点的变迁对美的本质观点变化做纵向梳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以本体论为中心的阶段,主要观点是美在和谐;近代以认识论为中心的阶段,美在和谐的观点向美在自由的观点过渡;最后是现代以人为中心的阶段,美的本质观点则以自由为中心。从这三个时期的变化中,呈现出美的本质由和谐向自由转变的历史特点。 第三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当代文化背景中,以美的本质历史演变为基础,探索出美的本质是和谐与自由统一的必然性。并从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上论证其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第四部分,把和谐与自由的统一这一美的本质理论,带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启示做以阐述,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自身、过程和方法上进行说明。 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以及综合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的高度,再现美的本质的行进与展开,不仅是一种逻辑的再现过程,而且依赖于一定的思维方法,旨在为美的本质理论提供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创新是对一切固守体系的一种颠覆,但却是走近真理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美 和谐 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5
- 1.1 选题的依据和目的8
- 1.1.1 理论依据和目的8
- 1.1.2 现实依据和目的8
- 1.2 文献综述8-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8-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4-15
- 2 哲学视野中美的本质阐释15-29
- 2.1 美在哲学中的地位15-19
- 2.1.1 美的根源探索15-18
- 2.1.2 美在哲学中的作用18-19
- 2.2 美的本质界定19-23
- 2.2.1 哲学认识论视界中美的本质界定19-20
- 2.2.2 哲学价值论视界中美的本质界定20-21
- 2.2.3 生命本体论视界中美的本质界定21-22
- 2.2.4 实践本体论视界中美的本质界定22-23
- 2.3 和谐美与自由美23-29
- 2.3.1 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美23-25
- 2.3.2 哲学视野中的自由美25-29
- 3 从和谐美到自由美的演变29-42
- 3.1 本体论为中心的传统和谐美29-34
- 3.1.1 古希腊时期的和谐美29-32
- 3.1.2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美32-34
- 3.2 认识论为中心的和谐美到自由美的转变34-37
- 3.2.1 启蒙主义时期美的本质转变34-36
- 3.2.2 德国古典时期美的本质转变36-37
- 3.3 以人为中心的现代自由美37-42
- 3.3.1 流派分呈的现代自由美38-39
- 3.3.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39-42
- 4 美的本质是和谐与自由的统一42-50
- 4.1 和谐美与自由美的关系42-45
- 4.1.1 和谐是自由的必要条件42-44
- 4.1.2 自由是和谐的内在本质44-45
- 4.2 和谐美与自由美的统一45-50
- 4.2.1 和谐美与自由美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46
- 4.2.2 和谐美与自由美在主体与客体上的统一46-48
- 4.2.3 和谐美与自由美在理想与现实上的统一48-50
- 5 哲学教育中和谐美与自由美的统一50-54
- 5.1 哲学自身和谐美与自由美的凸现50-51
- 5.2 哲学教育过程中和谐美与自由美的统一51-52
- 5.3 哲学教育方法中和谐美与自由美的统一52-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8-59
- 后记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建福;;论委婉语对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促进作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2 麻华;;论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J];大舞台;2011年08期
3 徐蓓;陈惠良;张悦;;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马开吉;;和谐美学理想源识[J];黄河学刊;1997年02期
5 李晓;;艺术陈设宜人性特征研究[J];美术大观;2011年07期
6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郑月莉;宋慧玲;;交相辉映的中西和谐思想——《暴风雨》中莎士比亚和谐观与中国古典和谐观的契合[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3期
8 张昊;;论美[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9 陈晔;;探究美的本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10 崔丽萍;;营造和谐课堂,让高职学生爱上英语学习[J];考试周刊;2011年3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弘;;一元行政体制与多元社会的和谐关系[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栋;丁昶;;探寻设计与自然的和谐之道[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建霞;;营造和谐服务 彰显图书馆核心价值[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海斌;;用系统思想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关系[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振玉;;试论维护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教和谐关系[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6 高时良;;以人为本构建家庭群体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法中;张樱桃;;代际亲情互动共享天伦温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黎良宁;;敲开学生的心门——浅谈班级管理之艺术[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谌安荣;;《学记》和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焰明;;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策略的思考和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作者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政府、企业和用户的和谐关系需着力构建[N];中国汽车报;2005年
2 魏敏邋丽琼;“五种和谐”推动企业做大做强[N];洛阳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岚 通讯员 金江 王成斌;柞水“村民议事日”构建干群和谐关系[N];陕西日报;2005年
4 凌波邋濮益军;构建征税与纳税的和谐关系[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王者玉;县级国税构建和谐关系的思忖[N];济宁日报;2006年
6 陈新兵;如东建行和谐服务打造形象品牌[N];南通日报;2007年
7 宋光君;门源7个县直部门与18家企业建立劳动和谐关系[N];祁连山报;2007年
8 种道闵;“大圈子”与“小圈子”[N];解放军报;2006年
9 李长江;土地招拍挂中的几个和谐关系[N];兰州日报;2007年
10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姚文俊;创建校长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红;和谐理念下的公司治理[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珏;粗糙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D];扬州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7 陈士军;自由与平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雪垠;着装意象审美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焦丽莉;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裘玉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白杰青;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邓立娟;和谐关系的破灭[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姚佳妮;语文教育与时代脉动的应和[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晓艳;论当代中国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和谐关系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李巧云;和谐视角下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的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城;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化的途径[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10 褚嘉妮;试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7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67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