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意识形态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影响
【摘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学史上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美学家,他提出了众多的美学研究课题,例如:文学中的“三界”革命,美和趣味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艺术的本质和作用,为人生的艺术观和唯美的艺术观的关系,情感的性质和作用,情感教育和趣味教育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品中的自然美和人工美等等,大大超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视野,呈现出向现代美学过渡的性质。 过渡时期的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呈现出不同的理论风貌,本文从梁启超美学思想的诸多特点中选取一点,即意识形态性这一角度加以阐释,探讨了梁启超美学思想意识形态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建构的渊源以及它对中国后世美学的影响。 1,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前期以“三界”革命为中心的文学救国论和后期以美与趣味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及美育救国的主张。 2,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既是近代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又受到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它又是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梁启超自身的人格价值观分不开的。 3,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对后世美学的影响也存在着消极因素,我们应该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去解读梁启超,解读他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 意识形态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第一章 梁启超及其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9-17
- 第一节 关于意识形态性9-10
- 第二节 关于梁启超其人10-13
- 第三节 关于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意识形态性13-17
- 第二章 梁启超美学思想意识形态性的具体表现17-26
- 第一节 以改良政治为目的的诗界革命17-19
- 第二节 以启蒙为目的的文界革命19-20
- 第三节 以新民为目的的小说界革命20-22
- 第四节 以美与趣味改造国民精神22-24
- 第五节 梁启超的美育思想24-26
- 第三章 梁启超美学思想意识形态性建构的渊源26-33
- 第一节 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及梁启超的选择26-27
- 第二节 日本和西方文化对梁启超的影响27-30
- 第三节 传统儒家文化及梁启超自身的人格价值观30-33
- 第四章 梁启超美学思想意识形态性对后世的影响33-39
- 第一节 梁启超美学思想意识形态性的时代意义33-34
- 第二节 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34-36
- 第三节 对后世文学美学的影响36-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后记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 学习大师治学之道 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梁启超[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陈晓林;;梁启超教子[J];东方剑;2011年08期
3 郭松民;;日本人为何两帮梁启超逃难[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6期
4 赖建玲;郑家建;;一样的清华园,不一样的学者——论清华国学院时期的梁启超[J];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07期
5 王思睿;;梁启超时代:被遮蔽的新中国[J];中国改革;2010年07期
6 干春松;;政治、宗教和哲学:梁启超的儒家论说[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7 郭勇健;;在传统文论与现代美学之间——梁启超美学思想新探[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8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J];旅游时代;2011年08期
9 周生杰;;论梁启超年谱学理论与实践[J];古典文献研究;2005年00期
10 白立献;;梁启超书学思想的历史价值[J];中国书画;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光;梁启超生命中的三个女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杨小霞;梁启超的佛学情缘[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赵志研;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第一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郑师渠;梁启超:近代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N];北京日报;2009年
5 广州中医药大学 郑洪 陆金国;清末卫生行政的起步:梁启超医疗事件与中医境遇[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实习生 唐蓓;但开风气不为师[N];南方日报;2010年
7 济南 李强;梁启超与《国风报》[N];中国文物报;2010年
8 潘立勇;梁启超的趣味与趣味的梁启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董方奎;梁启超游台抒哀愤[N];学习时报;2004年
10 远思;梁启超这样做父亲[N];人民政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秋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意识形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4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7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8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10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67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6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