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虚静观”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
本文关键词:论庄子的“虚静观”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
【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同时对于艺术设计创作与鉴赏,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探讨的是庄子美学中的"虚静",其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虚静"观认为人只有虚己忘我,才能与万物同一,得到至善至美的道。本文也通过自己的设计实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单位】: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 庄子美学 虚静观 审美活动
【分类号】:B83-092;TU986.1
【正文快照】: 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美学色彩,其美学思想是基于“自然”的。徐复观先生认为:“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1]给中国艺术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当我们以“美学”来命名庄子的哲学思想时,已不经意地把其纳入了西学视野。“‘道即是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皮朝纲;庄子美学思想管窥[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利;;论庄子的“虚静观”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J];设计;2016年15期
2 陈火青;;论庄子美学的吊诡性[J];武陵学刊;2015年02期
3 王海军;;庄子美学思想“三论”[J];考试周刊;2008年08期
4 O@同壮;;庄子美学研究指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长思;武术功法训练论绎[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兰娟;先秦制器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3 洪雅琳;徐复观的《庄子》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陈火青;大美无美:庄子美学的反思与还原[D];西南大学;2012年
5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9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建平;“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封震乾;;浅论艺术教学中的京剧“现代剧”欣赏[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知常;;论审美活动的历史形态[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邹艳芳;;让学生从审美活动中激发爱国情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李星良;;人性与人的审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潘知常;;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5 易容;;生机为美:从宫廷到民间的近代中国画——百年审美文化转型特征系列考察之一[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2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潘立勇;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8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10 汝信;向往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红艳;旅游活动中的认知与审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淼;网络环境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吴智龙;尚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9 宁静;基于生理与心理平台上的审美体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73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736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