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阴翳美学
本文关键词:日本人的阴翳美学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人 文化传统 美学 审美观 日本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 东方人 朦胧 地理环境 西方人
【摘要】:正在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中,有一种阴翳倾向,认为昏暗的、朦胧的、微暗的物体才是美的,因为这样的物体显得古色古香并且富有情趣。阴翳美学源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现已渗透到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日本人 文化传统 美学 审美观 日本文化 日本传统文化 东方人 朦胧 地理环境 西方人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在日本传统文化审美观中,有一种阴翳倾向,认为昏暗的、朦胧的、微暗的物体才是美的,因为这样的物体显得古色古香并且富有情趣。阴翳美学源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现已渗透到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他早期倾倒于西方美学,后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晓柳;;论日本人的无常观[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日语中的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开放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2 柯璜莹;;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牛世峰;;浅谈大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王蕊;;浅谈日本人的义理人情观念——以《情死天网岛》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5 郭丽;;日本文化中的“好色”审美理念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6 井利;;日语对日本多元文化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宋威;;日本“家”制度影响下的日本企业[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冯科;;樱与梅——比较中日两国文化的生死观[J];才智;2009年29期
9 田一汐;;从茶道看日本人的审美观——以“和敬清寂”为中心[J];才智;2010年01期
10 尹宁宁;陶莎;;浅谈日语第二外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彤;;以花卉为视点看中日民族心理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复旦大学;2011年
2 宋扬;论伊藤虎丸的鲁迅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唐向红;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金香梅;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辉;关于日语敬语误用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致伟;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艺术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盈盈;日本人精神世界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妮娜;论日语谚语中的家庭伦理[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晓;儒学东传及对古代日本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妍;近代日本学校军国主义教育历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夏;中日食品包装装潢设计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孟琳;日中女性用语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梁艳;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道歉用语的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婷婷;日本人的距离意识[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敏;;浅析中日自然审美意识之不同[J];考试周刊;2010年34期
2 姜芳;;浅谈日本人的审美观之以音为美[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张玉荣;;论美的客观存在与审美意识特殊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张首映;美的规定性辨析[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5 蔡仪;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6 皇甫晓涛;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趋向的理论思考(2)[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霍松林;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8 陈代湘;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9 聿之;海峡两岸美学界的首次交流[J];台声;1996年02期
10 封孝伦;“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江苏省美学学会历年主要活动情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长北;;大象之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系列论文之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肖世敏;;一个违反科学的美感界定——与刘骁纯同志商榷[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2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刘晗 禹建湘 肖鹰 简德彬 王岳川 张建永 张法;乡土美学笔谈[N];文艺报;2005年
5 简德彬 林铁;乡土美学的理论自觉[N];文艺报;2008年
6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7 姚全兴;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世纪美学[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记者 赵文 岳鹏;我省教授梁胜明提出美学新论断[N];兰州日报;2004年
10 刘晗;现代性与建构乡土美学的可能[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从日本人的自然观来考察日本人的美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5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6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胡宁非;普罗提诺美学思想中的神圣与世俗[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伟;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D];郑州大学;2000年
9 杨增菊;康德先验美学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10 刘军平;洪毅然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73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737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