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7-09-01 20:28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趋势


  更多相关文章: 批判理论转向 意识形态 文化批判 美学生长点


【摘要】: 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趋势包含了一个最为重要的转向,,即“批判理论的转向”。当我们用这个术语来描绘当代西方美学时,意在强调它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强调它所具有的趋势性和方向。当然,批判理论的转向并不能穷尽西方美学在当代的所有发展,但是,它反映了其对历史事实的一种理解和解释,提供了一种分析的参照系。具体来说,它首先是一种关于人的科学,人本主义传统贯穿始终,它对现代组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资本和异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后殖民与女权主义等的美学思想正是这种人本主义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批判理论在美学上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批判的立场,对社会文化中的支配和不平等现象特别关注,以及对新的理想的可能性的探讨等。例如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生态美学等的关注,乃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理想的进一步关注。可以看出,批判理论始终未能脱离“人本主义”这一核心内涵。 我们知道,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因此,任何美学著作和美学论文都不可能在一切问题上提供一成不变的定论。我在文章中所力求做到的,仅仅是对目前我所了解和掌握的当代西方美学研究成果作一个脉络的梳理和综合。我相信,只要这种综合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这种综合本身就是一种理论的建设和理论的创造。
【关键词】:批判理论转向 意识形态 文化批判 美学生长点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总论7-10
  • 一 20世纪中期至80年代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潮10-26
  •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10-15
  • (二)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美学15-19
  • (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批评19-26
  • 二 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美学前沿思潮26-35
  • (一)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分野的日渐消失26-29
  • (二) 媒体话语与意识形态29-31
  • (三) 新技术、新媒体与文化批判31-35
  • 三 当前美学的几个生长点35-41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35-37
  • (二) 身体美学37-39
  • (三) 生态美学39-41
  • 参考文献41-42
  • 后记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博;意识形态·商品·主旋律——关于文艺市场化的质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2 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J];哲学动态;1995年12期

4 张连光;只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J];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5 薛毅;金定海;詹丹;;知识分子与市民意识形态[J];上海文学;1995年11期

6 黄成平;精神文明建设重在落实贵在坚持[J];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7 夏绍能;从意识形态看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J];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8 郝晏荣;“中体西用”与晚清意识形态[J];河北学刊;1998年03期

9 杜国景;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周忠厚;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7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德昭;;论意识形态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綦玉帅;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刘燕明编写;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本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郑钰;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0年

4 宋焘;怪片新一代[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周轶君;女人弹:震波难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早报记者 黄力颖 杨小舟;安倍率最大商务团出访东南亚[N];东方早报;2007年

7 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陶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8 达巍;新“双层记”[N];东方早报;2005年

9 李零;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意识形态范畴需要基础理论的澄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D];厦门大学;2008年

2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4 阳春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谭志成;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经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韩国华;美国报纸上中国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雯;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丽君;大众语篇中的潜在意识形态[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唐玉娟;意识形态对译者措辞的操纵[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74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74252.html

上一篇:日本人的阴翳美学  
下一篇:美学研究三题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