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徽州理学美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语境

发布时间:2017-09-02 21:28

  本文关键词:论徽州理学美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语境


  更多相关文章: 徽州 理学美学 文化语境


【摘要】:徽州理学美学是一种地域性的美学形态,它形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文化语境以及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风潮给它以忧患的意识,儒学的复兴给它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士大夫审美情结给它以生存的空间,徽州的锦绣山水给它以诗意的涵养。
【作者单位】: 黄山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徽州 理学美学 文化语境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k2012B461)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自宋代新安理学开派以来,也就诞生了徽州的理学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伴随着新安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深入到徽州人的思维意识中,浸入到徽州人的审美观念之中,存在于徽州艺术家、理论家的关于艺术的言论之中,渗透于徽州的文学、绘画、雕刻、建筑、戏剧、篆刻、工艺等审美文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士部;;论苏轼“身与竹化”命题的美学思想内涵[J];书画世界;2012年01期

2 刘莹;;浅析庄学中的“虚静”精神及其美学影响—以魏晋、宋代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3 赵瑞娟;佟雪霏;;世俗性的宋代肖生玉器[J];电影评介;2008年18期

4 文迪义;;失意于雅俗对立 困惑因温情功名——柳永尴尬的人生[J];甘肃农业;2006年05期

5 付兴林;从三首泛舟词看李清照个性情怀的演变历程[J];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6 王小荣;词在北宋传播的历史文化环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薛泉;;论柳永的仕宦意识及其成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翦伯象;论汴京的词学背景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翦伯象;雅正说:尴尬而滞后的词学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刘蔚;宋代田园诗审美取象的三大特点——以动植物为中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潘殊闲;叶梦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子翼;北宋七言绝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曲向红;两宋俗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世鸿;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熊艳娥;陆龟蒙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昌庆志;北宋馆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良伟;论中国书法与山水画艺术的同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3 黄伟;北宋李成传派山水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董蕊;宋代风俗画兴盛原因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佩佩;中国古代绘画的隔代继承现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姝娅;秦观词比兴手法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俊;宋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丹麒;北宋五子著述中的隐逸文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倩;南宋杭州的市民文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晓丽;二晏园林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芳;;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张家成;开拓理学与美学研究的新领域——评潘立勇教授新著《朱子理学美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3 潘之勇;理学美学初探[J];学术月刊;1995年04期

4 傅小凡;;论周瑛对理学美学发展的贡献[J];哲学动态;2009年01期

5 潘立勇;理学范畴中的美学内涵及其理论特色[J];孔子研究;1996年03期

6 童庆炳;心理学美学:“京派”与“海派”——朱光潜与胡风在三十年代对美学的贡献[J];文艺研究;1999年01期

7 邹其昌;朱熹美学思想与中国美学精神[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百年中国美学反思”笔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潘立勇;“气”在朱子理学美学中的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10 邓莹辉;;乐:理学美学的终极关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建高;;在“通俗”与“高雅”之间——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名人写书热”现象探讨[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桂荣;;回顾与反思——中国古典美学现代性建设十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袁宏;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鹏英;二程理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小建;“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崔柯;解释学视野中的庄子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欢;坚守传统,融通中西[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雷;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雪琳;消费文化和现代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少丹;消费与审美的对话[D];西北大学;2009年

9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1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81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5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