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审美活动“游”范畴通论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审美活动“游”范畴通论
【摘要】: 综观古今中外美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观,分别是美的哲学、感性学、艺术哲学和审美活动理论。运用不同的美学观作为理论范式来研究中国美学史,就会书写出全然不同的美学史来。对比如上四种美学范式,本文认为:从审美活动论范式出发,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中国美学的特征、文化底蕴及精微之处。本文即是在此观点的指导下,试以一个集中描述审美活动的典型范畴“游”为出发点,通过对“游”的系统研究,透析出古人的审美生存方式和理想人生态度,挖掘出“游”对古人的人生境界、艺术理论和艺术创造的内在影响,并将进一步研究这一范畴对现代人诗意生存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游”是一个极具美学意味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审美活动范畴。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活动,集心灵、性灵于一体。“游”不仅大量地存在于文艺创作之中,而且丰富地蕴含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自孔子的“游于艺”始,“游”的审美特质开始显现,接着庄子对“游”做出了哲学和美学本体意义上的规定,此后散见于文艺创作中的“游”更是不胜枚举,毋庸赘言。从先秦到清末,包含有“游”字的元典、材料很丰富,这都将成为本文的论证基础。 论文第一章主要阐释存在于文人生活世界中,并作为审美生存方式及人生态度的“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游”体现了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体现了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儒家寻求“自在优游生活”的本真体验,道家追求“逍遥无碍精神”的深沉超验,魏晋人士“逍遥乎山川之阿”的玄远旷放,唐人“且从康乐寻山水”的疏放旷达,宋人“再寻‘桃源’之游”的超然豪放,金元士人以“青山为屋水为邻”的惟适自安,明清士人“以身许之山水”的优雅从容,都从不同的角度将自然之“游”作为古人的一种审美生存方式及其对古人精神的影响、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了。即在古人的世界里,人们由对美的追求上升到对生的求索,而以美的方式生存,由美而生生,因生生而美。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第二章论述理论中的“游”,深入说明“游”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活动范畴。这一章主要探讨“游”之主体是通过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对审美客体的感性形态进行体察的;通过“心游”之审美体验方式达到对生命体验的追求。“游”既是流观、游目的身体活动,也是“游心太玄”的精神活动。本章第一节主要是对“游”范畴的追溯,探讨“游”是审美主体“以身体之”与“以心验之”相统一的审美活动范畴;第二节主要探讨“游”的审美特质,也就是其作为审美方式的特性。分两部分:“游目”与“游心”。第一部分是“游”的审美方式论,主要讨论“游”者的感观,即“游”的审美观照方式“游目”及其它;第二部分是审美体验论,主要从心灵的角度探讨“游”的审美体验即“游心”。第三节从庄子入手研究“游”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由审美体验到生命体验的审美活动完成以此为标志。此章旨在探讨作为审美活动范畴“游”的主体,包括其心理状态、审美体验及人生体验等。说明审美活动范畴“游”既关乎具体的审美经验,又关乎深层的审美体验;既离不开身体的感官,又不排斥心灵的体悟。它是从具体物象的感性形态开始,经由人类主体的心灵感悟,最终上升到具有超越性的人生体悟的整个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艺术实践中的“游”,发掘出作为审美活动范畴的“游”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在“游”的统观之下,艺术创造、审美过程与生命本身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此章第一节主要讨论“游”与山水文学创作,说明游观中的山水是古人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多“山水文学”;第二节研究作为审美活动范畴的“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关系。中国书画是浸入了人的生命的审美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来表现和完成,如“卧游”、“饱游饫看”等;第三节主要探讨“游”与中国园林设计,指出了“可游”是园林存在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审美活动 游 审美体验 生命体验 艺术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20
- 第一节 审美活动之提出13-16
- 第二节 审美活动范畴"游"之研究原因及意义16-17
- 第三节 审美活动范畴"游"之研究现状及问题17-20
- 第一章 生活中的"游":"游"作为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及人生态度20-51
- 第一节 自在优游的生活向往21-24
- 第二节 逍遥无碍的精神追求24-27
- 第三节 泯然山水的心灵愉悦27-51
- §1. 逍遥乎山川之阿27-32
- §2. 且从康乐寻山水32-34
- §3. 再寻"桃源"之游34-39
- §4. 青山为屋水为邻39-43
- §5. 以身许之山水43-51
- 第二章 理论中的"游":"游"作为一个典型的审美活动范畴51-75
- 第一节 "游"的文化溯源51-54
- 第二节 "游"的审美特质54-66
- §1. 游与审美观照方式55-58
- §2. 游之审美体验58-66
- 第三节 "游"的人生四重境界66-75
- §1. "游":无待的审美心胸67-69
- §2. "游"的四重人格理想境界69-72
- §3. 游方之外的审美态度72-75
- 第三章 艺术实践中的"游":"游"与中国艺术创作75-89
- 第一节 "游"与山水文学创作75-78
- 第二节 "游"对书画艺术的影响78-85
- §1. "游"与中国书法艺术79-81
- §2. "游"与中国绘画艺术81-85
- 第三节 "游"与中国园林设计85-89
- 结语89-90
- 参考文献90-92
- 致谢92-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3-9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智茹;宁静;;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神话特征浅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2 王小梅;;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形象与形象思维[J];作家;2011年14期
3 夏旭;;浅谈舞蹈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J];吉林教育;2011年19期
4 赵洋;;从审美活动的本质看孔子庄子之“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徐大鹏;;中国动画创作中的审美问题[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6 盖志平;;孔子的审美境界[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7 朱立元;路程;;试论创意产业的审美向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8 潘莹;;“文本间距”与文学翻译审美理解的实现[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9 张艳霞;;解读电影《神秘花园》中自然的意义[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世娇;;联想和想象在音乐审美艺术中的作用[J];当代艺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李星良;;人性与人的审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邹艳芳;;让学生从审美活动中激发爱国情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高徽南;;高职院校实施审美教育的理论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凯亚;;论张天福乃当代天才的茶道审美大师[A];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成立三周年论文集[C];2007年
8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岸挺;;诗性的生命 审美的存在——三论《多余的话》[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10 童庆炳;;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养生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新建;市安监局教您四招防“游评”[N];宿迁日报;2011年
3 张永;本市百姓“游”兴浓[N];鸡西日报;2011年
4 ;悠哉网李代山:在线旅游刚“游”起来[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杜丹丹 通讯员 庞小梅 谢圆;“游博会”国际味渐浓[N];中山日报;2010年
6 记者 廖晶蓉;“游中国”洽谈会将首次在昆举行[N];昆明日报;2011年
7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8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记者 胡萍 梁健;鲜活赣产鱼将直“游”香江[N];江西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成燕 实习生 许W,
本文编号:780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809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