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白与虚无之间:巴赫金的生存美学
发布时间:2017-09-03 20:32
本文关键词:在独白与虚无之间:巴赫金的生存美学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巴赫金的研究集中在对话、复调、狂欢三个术语中,已翻译过来的论述巴赫金思想的国外专著也缺乏对巴赫金的整体把握。本文以反恩的态度,从整体上对巴赫金思想内部的建构方式、内在的冲突以及冲突的后果进行研究。 文章主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内容如下:1.应对危机,确立个体身位。论述巴赫金为解决现代危机而建构行为哲学时的价值取向(对抗虚无),探索领域(美学),内在矛盾。我的唯一性身位在巴赫金的理论中被视为整个存在的唯一价值、责任、情感意志中心,他人在价值和存在建构的层面上低于“我”;由于基督(超越性价值层面)的缺位,使得巴赫金哲学建构无法完成。2.与虚无对抗的美学建构。《论行为哲学》中的美学可视为对哲学建构难题的转移和解决;《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是对《论行为哲学》的主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其真正的革命因素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而不在他一直着力建构的整体上:语言、作者、主人公。第二部分内容如下:1.第二次批判,新美学的准备。巴赫金对同时代美学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批判以及与马克思的结盟使巴赫金的一直飘浮无据的个体终于落到了具体可感的价值境域。对作者话语与他人话语关系的动态分析是巴赫金新美学的真正开端。2.复调与狂欢,解构独白。巴赫金对复调与对话的论述由于缺乏对权力因素的关注造成理论表述和现象描述之间的矛盾;狂欢的价值在于:发现躯体,揭示生存的另一重境域。但复调和狂欢却仿佛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产物一样,分属不同的感性范畴,,具备不同的情感特质,源于不同的生存境域(对话—苏格拉底—真理,复调对话—基督—信仰,狂欢—大众—躯体)。这对巴赫金而言,难免就构成一个讽刺,一直致力于解决现代危机的探索者自身也陷入危机之中了,他借助狂欢化来解决这个无法解决的危机。 结论如下: 1.巴赫金以个体身位为出发点进入存在赋予美学以特殊地位,并使他的探索在根基上显示出生存建构的品性。无论是对行为(应分)的研究,还是在话语论层面与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相遇,以及在躯体(物质)境域中与拉伯雷相遇,都是在这个论域中进行的。 2.巴赫金美学建构可分为两大时期,前期是对抗虚无的“唯我”式的唯一价值中心的生存建构(带有强烈的独白性);后期是同时对抗独白和虚无的“我(他 人)一他人(我)’’两个价值中心的对话式生存建构。 3.每一时期的美学建构都因内在的、建构因素之间的冲突和生存论的内在牵 制而无法完成。由于从行为到话语的基本立场的转换和对话语(意识形态)对话 本性的发现,后期思想在坚持前期的基本意向的姿态下,构成了对前期美学建构 的实质性批判和解构。 4.第二次批判为后期巴赫金的话语一生存建构清理出了场地,与马克思的结 盟意味着新的基础的确立和对前期美学的解构性重建,并为同时抗拒独白和虚无 提供了立场。 5.后期巴赫金自觉的维护其理论的统一性(具体表现为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研究中补充有关狂欢化的内容),但由于复调与狂欢在情感特质(痛苦一笑) 和荃本性质(基督一反基督)上的根本对立而使这种统一性无法完成。 6.仅就对话的结构来说,巴赫金强调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与描述出来的不 平等构成内在冲突,这暴露了他对生存中权力因素的忽视和对生存与存在作为不 同价值层面的混淆。由于生存中我无法摆脱的唯一性身位和由此而来的个体的欠 缺,以及“主一奴”式权力化的生存建构在历史中的存在与演化,对话的结构成 为“主(奴)一奴(主)’’式的极端不稳定结构。对话是危机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并预示出解决危机的可能出口。
【关键词】:巴赫金 独白 虚无 对话 复调 狂欢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06
【目录】:
- 引言7
- 第一部分 与虚无作战:巴赫金前期美学7-22
- 一、 应对危机,确立个体身位7-14
- (一) 《论行为哲学》:一次注定无法完成的理论建构?8-12
- (二) 《论行为哲学》:哲学伦理学还是美学12-14
- 二、 与虚无对抗的美学建构14-22
- (一) 《论行为哲学》中的美学14-16
- (二) 对《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的革命性因素的分析16-22
- 第二部分 在独白与虚无之间:一条无法完成的道路?22-41
- 一、 第二次批判:新美学的准备22-28
- (一) 对同时代美学思想的批判22-24
- (二) 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批判24-25
- (三) 语言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正式结盟25-28
- 二、 复调与狂欢:解构独白28-40
- (一) 复调与对话28-36
- (二) 狂欢与狂欢化36-40
- 三、 未完成性,还是无法完成?40-41
- 总结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史安斌;“巴赫金研究:中国与西方”研讨会综述[J];国外文学;1994年01期
2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3 蒋述卓,李凤亮;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研究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4 周启超;直面原生态 检视大流脉——二十年代俄罗斯文论格局刍议[J];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5 钱中文;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6 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J];哲学研究;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787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78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