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认知模式”理论探究——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域的当代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0:26

  本文关键词:“审美认知模式”理论探究——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视域的当代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模式 美学研究 审美活动 理论探究 审美发生 科学化 美学形态 利害性 审美认知


【摘要】: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较为自觉的"科学化"研究潮流,即将"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与"美学"(Aesthetics)这两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期达成美学研究的"自然化"(1)(Naturalized)"具身化"(Embodied)、"科学化""实验化""数量化""模型化",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趋势""跨学科特点"日趋明显。在西方,这种美学形态被称为"神经美学"(Neuroaesthetics)"认知科学美学"(Cognitive Science Aesthetics)等;在我国,简称之为"认知美学",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审美认知模式"理论。这股新的科学化美学潮流在今天的"大科学""大学科""大数据"时代,正逐渐以其不可抗拒的"革命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模式 美学研究 审美活动 理论探究 审美发生 科学化 美学形态 利害性 审美认知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前美育理论与实践趋势及特点研究”(13JD71007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审美认知机理研究”(11YJA751042)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认知脑神经科学与当代美学理论’研究”(2013B6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较为自觉的“科学化”研究潮流,即将“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与“美学”(Aes-thetics)这两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期达成美学研究的“自然化”(1)(Naturalized)“具身化”(Em-bodied)、“科学化”“实验化”“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伶俐;;审美认知: 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论美学的信息化、数字化、科学化、综合化[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2 梁玉水;;如何理解当代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研究——对《认知美学原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辨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王乃弋;罗跃嘉;董奇;;审美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冯广东;意与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余洁平;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论贺麟的道德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张玉能;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王磊;;论崇高美阐释的形态学维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张莉;吴雅玲;;浅论礼仪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6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8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张卫;;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均轮方法何以可能?[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10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8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9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孙梅华;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荣;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新村;高中新课程标准下“函数概念”的教与学[D];苏州大学;2010年

8 唐玲;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胡峻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曹强;中师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次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曾国屏;;当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多维性[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冯莉;徐强;;中国高校师生求真、求善、求美意识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06期

3 曾繁仁;美育与脑科学关系初探[J];文史哲;2001年04期

4 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J];文艺争鸣;2003年01期

5 赵伶俐;多值逻辑与审美逻辑——论审美认知的逻辑基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赵伶俐;审美概念学习效应与迁移的逻辑线路探究[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7 赵伶俐,黄希庭;审美概念理解对于创造性思维作业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8 丁晓君;周昌乐;;审美的神经机制研究及其美学意义[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9 赵伶俐;;审美概念理解对审美感性水平影响的实验探索[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定天;美学研究的新开拓——读王世德《审美学》[J];探索;1989年01期

2 乔东义;;美学:在学问与人生之间——朱立元教授访谈录[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4期

3 王元骧;;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发展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薛富兴;;普遍性:中国美学古今会通的现实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周来祥;建国以来美学研究概观[J];文史哲;1984年05期

6 刘山镇;文章美学研究试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7 阎国忠;;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8 杨守森;;美学思维指向辨正:回到常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9 朱少玲;;美学“失语”了吗?[J];美与时代;2007年02期

10 吴玉英;;“诗意栖居”的美学之思——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於贤德;;论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9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李志宏;;美本质研究将怎样终结——为什么说“美是什么”是伪命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2 刘悦笛;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人民日报;2010年

3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4 齐峰;建构时代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6 汝信;美学也应关心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董学文;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转向[N];文艺报;2011年

8 马衍明;以新眼光打量美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汝信;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学论著[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山西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山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齐峰;美学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8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赵宗泽;近三十年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的问题阈[D];西南大学;2008年

4 刘超;论卡西尔符号论文化哲学的美学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斌;马尔库塞美学的生存论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索浩峰;美学艺术主义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9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圣;康德论美的普遍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01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01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