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的日常生活诗学及其当代意义
本文关键词:本雅明的日常生活诗学及其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本雅明 拱廊计划 审美经验 日常生活诗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摘要】:本雅明抛开传统史学所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从事微观的"拱廊计划"及日常生活研究,显示出本雅明研究视野的独特魅力。他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等手法重现现代城市生活的本原,形成一种理解日常生活的诗学。本雅明在历史的"废弃物"和"垃圾"中表达一种日常生活理念及其现代性的批判,在传统历史经验贫困的现实生活中表达审美经验的现代性转变,凸显出其理论的诗学价值和意义。本雅明的日常生活诗学为当代研究日常生活理论及城市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理论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文艺审美空间的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 梧州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本雅明 拱廊计划 审美经验 日常生活诗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基金】:梧州学院2011年度重点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B015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在当代文化研究语境下,学术界对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和讨论的兴趣一直热情不减,呈现出一股研究的热潮,引发了当代学术从社会生活向日常生活的转变、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的转变、理性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的研究范式的转变。在西方文化理论发展史上,许多文化理论家和文学理论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文华;;新美学语境下对杜威美学的再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余开亮;;大众文化对美学理论的重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韩德信;;实用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求是学刊;2008年05期
4 陆扬;;走向一种新实用主义美学?——舒斯特曼美学与中国的“生活”热情[J];文艺争鸣;2010年09期
5 张晶;;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袁芳;;现代社会审美观——有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J];文教资料;2010年20期
7 徐向阳;;“光晕”隐退之后:审美现代性的学科反思[J];名作欣赏;2011年02期
8 张晶;;审美经验迁转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3期
9 刘悦笛;;“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10 海因斯·佩茨沃德;彭锋;;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适时性[J];学术月刊;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祁志祥;;“自适其适”、“至乐无乐”——庄子美学新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10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悦笛;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3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彭锋;重要的是将生活做成艺术作品[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法三题[N];光明日报;2001年
7 贾媛媛;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8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9 刘鑫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文学院;城市美学与现代城市构建的美学实践[N];延安日报;2006年
10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3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杨庆杰;宋明理学美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敏;论约翰·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晗;姚斯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5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s,
本文编号:836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3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