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美学转型的语境分析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美学转型的语境分析
【摘要】:清末民初美学转型在语境上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新民救国的需要,输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三传束阁,《论语》当薪"的民族虚无主义使清末民初的美学转型失去"背景语境",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受到西学冲击和旧学衰颓的双重挤压;第二是美学概念上受到日本等外来词汇的制约,这些词汇中有些是中国古代传进日本,日本因自身语言的贫乏而借以翻译西方美学术语时又赋予它们新的涵义,当中国学者将这些美学概念从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形成了"双重语境"。无论是外来词还是非外来词的美学概念,惟有把它们放在历史语境和情景语境中,才能追问到它们的本源性和特殊性,才能建成中国美学的"意义的逻辑"。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美学转型 语境分析 双重语境
【基金】: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规划项目“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研究”(批准时间:2013年)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语境”(context)一词,是英国美学家和诗人、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I.A.Richards,1893—1980)创立的语义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1923年,瑞恰慈在与奥格登(C.K.Ogden,1889—1957)合著的《意义的意义》中将语言分为“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两个部分,他们认为,情感语言的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向远;;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J];江淮论坛;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思豪;;论桐城派古文选本中的古赋思想——以《古文辞类纂》等主要古文选本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吴雯雯;泰山岱顶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元;语境分析与语篇解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2 朱兴祖,史育贤;阅读理解与语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4期
3 贺学耘;由一则误译看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柴秀娟;;系统功能语境分析框架浅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林青红;;浅析语境分析对于英汉翻译的指导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1期
6 邓江雪;;语境分析与翻译过程[J];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7 孙超;;浅谈文艺学中的语境分析——以俄罗斯文学为例[J];俄罗斯学刊;2012年04期
8 王天翔;卓小琼;;小议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10 张明林;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景旭;张艳云;;录音资料的广义语境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九盈 刘红玉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语境中的语言民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2 许云鹏;语用关联在汉语和西班牙语互译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文娟;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肖青青;艺术语体与语境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树欣;语境分析对翻译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6年
4 胡益军;翻译过程的语境视角[D];四川大学;2006年
5 魏珊珊;翻译中文化语境的作用及翻译策略[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王凤;从语境视角看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7 戴领;语境分析模式与译者转换能力的培养[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8 侯海英;从《舞舞舞》的中译本看语境的作用[D];重庆大学;2012年
9 郭聃;论语境分析在短篇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10 刘金玲;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36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3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