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与审美记忆
本文关键词:媒介文化与审美记忆
【摘要】:现代社会的步伐的加快和扩展的复杂化,使人的生存状态变得越来越脆弱与不稳定,主体也处于不断地分裂、破碎、消散的状态。本文从媒介文化的背景出发,以“80后”集体怀旧为研究对象,尝试切入“媒介文化与审美记忆”这个理论思考。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和了解“80后”这个群体及其生存现状,同时探讨媒介文化对当代人记忆的塑造与影响,,更深层讨论媒介文化下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立足于美学的角度该如何面对与解决这些问题? 全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分析“80后”集体怀旧文化现象以及形成原因;第二章主要通过对“80后”集体怀旧的形式和主题的分析发现媒介文化对“80后”成长的影响;第三章分析“80后”集体怀旧的特点和特质,并集中探讨“审美记忆媒介化”这个理论;第四章则是对“80后”集体怀旧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功能进行阐释。
【关键词】:媒介文化 审美记忆 “80后” 集体怀旧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2
- 第一节 问题与背景6-8
- 第二节 重要概念的阐明与界定8-12
- 第一章 “80 后”集体怀旧文化现象形成及原因12-21
- 第一节“80 后”集体怀旧文化现象12-14
- 第二节“80 后”集体怀旧的原因14-21
- 第二章 “80 后”集体怀旧的形式和主题21-33
- 第一节“80 后”集体怀旧的形式:网络化、消费化21-26
- 第二节“80 后”集体怀旧的主题:童年游戏、青春梦想26-33
- 第三章 “80 后”集体怀旧特点及特质33-44
- 第一节 媒介文化与“80 后”的“现实”经验33-35
- 第二节“80 后”审美记忆媒介化35-39
- 第三节 媒介文化下审美记忆的特质39-44
- 第四章 “80 后”集体怀旧文化功能44-49
- 第一节 找寻逝去的记忆和自我——无诗时代的诗意追求44-46
- 第二节 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和认同46-47
- 第三节 自我修复憧憬未来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54-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有全;;关于怀旧营销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4期
2 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4 刘艳,吴悠;论信息社会中受众的媒介依赖[J];社科纵横;2003年02期
5 赵静蓉;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戴锦华;想象的怀旧[J];天涯;1997年01期
7 赵静蓉;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8 颜翔林;;论审美记忆[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9 江冰;;80后文学与“80后”概念[J];文艺争鸣;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2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海阔;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性[D];浙江大学;2006年
4 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D];东南大学;2005年
5 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燕;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李蓉;媒介趣味论[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戈婷;中国大学生原创网络视频广告的文化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凯;青春·成长·镜像[D];暨南大学;2006年
3 吴亮;“80后”怀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韩金;生活在别处[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9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592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