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中的“游”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4:35
本文关键词:美学视野中的“游”范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游 心游 神与物游 梦往神游 创作主体 审美救赎
【摘要】:“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同时深刻地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因此,从美学的角度对“游”进行理论内涵的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美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游”的丰富内涵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笔者认为部分研究没能从传统文化哲学的整体出发,存在着把“游”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具体范畴的弊端。本文尝试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及古代审美和创作实践,从“游”的内涵及其人生观阐释出发,进而探讨“游”的审美意蕴和审美特征,最后探讨“游”范畴在当今社会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对“游”的审美研究。 一、引言。归纳总结学术界关于“游”这一范畴的研究成果,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明对“游”进行美学角度的阐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背景出发,探讨“游”的内涵发展。再具体到艺术审美领域,阐明“游”是如何从哲学领域进入审美领域从而具备审美特征的,以及艺术审美领域中的“游”具备怎样的审美特征,进而论述“游”与西方理论思想的异同。最后得出“游”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从“游”这一思想的渊源出发,梳理出“游”的内涵发展。然后对“游”进行人生观阐释,从而对“游”的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并进一步从“游”的哲学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哲学背景下,“游”所具备的审美内涵,为下文的进一步分析作好铺垫。 首先,通过《说文解字》释“游”,从词源对“游”的词义为出发点,发掘“游”从现实生活到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游”指士人追寻理想但不得志之后,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漂泊的“游”。而当游上升到精神层面时,它便成为中国古人“以游消忧”和实现超越的重要方式。此时,心灵成为“游”的主体,“游”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失意之时保持内心平衡的重要方式。 其次,从哲学文化层面阐释“游”的人生观。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儒、道、释三家关于“游”的人生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游”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第二部分:分析“游”的审美特征并对“游”的审美境界进行现代阐释。这一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首先,分析具有哲学文化内蕴的“游”是怎样进入艺术审美视野的。魏晋六朝时期,审美变成了自觉,“游”被提升为一个艺术理论范畴,谈的是文学创作思维活动问题。 其次,通过分析“游”的艺术理论的演变,探讨“游”的审美特征。其中包括对陆机的“游心”、宗炳“卧游”、刘勰“神与物游”、苏轼的“游于物外”、郝经“内游”、李渔“梦往神游”等与“游”密切相关的理论的阐释。“游”的审美特征充分说明了“游”是体验的一种高级形态,“游”的本质是对物我两忘中心灵高度自由的强调。 最后,从艺术心理的角度对“游”展开现代理论阐释,指出与西方现代理论的同中异和异中同,“游”虽然与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移情”有相似的地方,但两者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文化思维特征不同,因此,“游”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不能简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等同起来。 第三部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游”理论内涵进行适度阐释,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当下的艺术与人生,达到“诗意”的栖居。 首先,通过对“游”的精神实质的阐述发现,“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解放,落实到艺术上强调的是主体对于对象形象的超越。“游”可使主体超越了有束缚的感性生命,进入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建构了一个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 其次,“游”的现代意义是对艺术人生的构建。我们当今社会在进步,但功利主义使人失去了天性和谐的自然。因此,超越功利主义、呼唤人心的自由变得尤为重要。“游”的自由特性具有审美救赎的作用,高扬“游”的精神,重新审视物我之间的关系,成为提升人格和保持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将首先是一种大文化的分析,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背景出发,探讨“游”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学范畴的文化生成机制。当“游”上升为一个美学范畴,展现出自身独特的美学内涵之后,便具有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对“游”的精神实质、“游”的现代阐释成为本文写作的目的,即为了更确切的把握“游”的本来意义,更可能接近于“游”的本质。
【关键词】:游 心游 神与物游 梦往神游 创作主体 审美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10-14
- (一) “游”之研究原因及意义10-11
- (二) “游”之研究现状及问题11-14
- 一、“游”的内涵及其人生观阐释14-22
- (一) “游”的内涵之发展14-16
- (二) “游”的人生观论述16-22
- 1.游于艺:儒家仁学审美化的人生16-18
- 2.逍遥游:道家自由的完美人生18-20
- 3.游戏三味:禅宗超越的人生体验20-22
- 二、“游”的审美特征及现代阐释22-34
- (一) 进入美学视野中的“游”范畴22-23
- (二) “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演变23-29
- 1.游心与卧游:“游”的艺术特征的初步探讨24-25
- 2.神与物游:“游”的艺术特征的深入阐述25-27
- 3.梦往神游:“游”的艺术特征的完善27-29
- (三) “游”的现代阐释29-34
- 三、“游”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4-39
- (一) “游”的精神实质与审美价值34-36
- (二) “游”与艺术人生36-39
- 结语39-40
- 注释40-42
- 参考文献42-43
- 参考论文43-44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4-45
- 致谢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洪琼;中西“游”和“游戏说”之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张黔;中西语言观的差异与审美境界的生成[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3 赵海;“神与物游”中“游”的美学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4 罗坚;生命的困境和审美的超越──庄子美学的生命意义[J];社会科学;1998年12期
5 文彦波;;论“游”的审美意蕴的流变及意义[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支宇;论郝经“内游”说的美学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7 皮朝纲,刘方;“游”──禅宗美学的重要范畴[J];天府新论;1997年01期
8 李旭;孔子“游于艺”的超越思想[J];学术研究;2000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阳;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审美阐释[D];济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0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609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