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
本文关键词: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
【摘要】: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学说。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把一种本是纯西方的学说(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脉即儒家哲学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即"情本体"理论。情本体成为实践美学最终的落脚之点。"情本体"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是对李泽厚80年代的"内在自然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仁-孝的思想。它的主旨是探讨个体面对强大的不可预知、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偶然性,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本文主要以《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哲学探寻录》等论著为主,对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的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情本体的生活实践基础:"做"的哲学与"度"的本体性;二、情本体的世界观:"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三、情本体的伦理内涵:礼仁分疏与两种道德的建构;四、情本体的核心:人性情感的塑造;五、情本体旨归:"立命"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 情本体 李泽厚 实践美学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思想。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的美学到“儒学四期”说,到“情本体”理论,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的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马育良;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孙芳;宋词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钱善刚;杜宏春;;李泽厚论现代新儒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良玉;;孔子与历史教育[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9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沈阳;;论“神仙思想”在汉画舞蹈身体语言上的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廖名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东方朔;;政治与道德之分解——《论语》的一种解读[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伟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苏州大学;2010年
7 苏英姿;为“梦”而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同;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媛媛;高校师生亲和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碧辉;;论实践美学的自然的人化学说[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徐碧辉;;和谐社会的美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依秀;温玉林;;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郑君山;;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体系质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季欣;;新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述评——兼及李泽厚的入选[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6 刘再复;;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7 贾晋华;;走进世界的李泽厚[J];读书;2010年11期
8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9 张清民;;三题议论李泽厚[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1期
10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李泽厚伦理课最后探讨何为哲学[N];东方早报;2014年
10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3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4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益刚;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维;李泽厚“新感性”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1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617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