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
发布时间:2017-09-19 19:25
本文关键词: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媒体;主体;语言程式;超文本; 超互动;开放平面模式
【摘要】: 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美学、文化学、新闻传播 学以及网络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网络这一全新媒体进行审视, 旨在阐明网络媒体的审美特征,评估网络媒体的美学价值。对这 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将增进人们对当代生活的理解,增强网络媒 体按照美的规律和自身审美品格进行建设的自觉性,确立审美话 语对当代生活的平等对话姿态。这个目标对本文和作者而言是“虽 不能至,心向往之”。 全文分四部分: 引言: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写作立场。 第一部分:阐述网络审美的可能和必要,为审美话语介入对 网络的探讨提供合法性证明。 网络既是一种审美工具,也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并创造 出新的审美形式,因此对网络进行审美分析是可能的;对包括网 络在内的当代审美文化现象进行审美分析,是确立审美话语对当 代生活积极对话姿态的需要,是促进网络媒体自觉按照美的规律 和自身的审美特性进行建设的需要。 第二部分:从语言、本文、话语三个方面分析网络媒体的审 美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网络媒体在语言程式、文本结构以及 话语活动等方面都显现出新的特征,展现出新的美学含蕴。总的 说来,网络媒体的语言是文字、声音、图像连同动画、电子邮件、 BBS等以及一定的支持程序在内的一体化语言。通过多种符号 的镶嵌,多声部的混响,多重叙述的回环,网络媒体形成了一种 狂欢化的语言程式;网络文本是一种显性的召唤结构,这种召唤 性既表现为网络文本是一个“可写文本”,更表现为网络文本通 过超链接实现的“文本间性”或曰“互为文本关系”上;从话语 活动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型的“超互动”。这种“超 互动”为人们的自由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是,自由有可能 被滥用,对话也有可能走向独白。解决这一切,需要交往主体的 自律与自治。对网络媒体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有助于网络 媒体自觉按照美的规律的建设,也将对美学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 视野。 第三部分:考察网络媒体的审美价值。 网络媒体的出现,标志着主体的一种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 一“开放平面模式”——的出现。它将促使人类的审美活动发生 根本转向,对传统的美学体系产生深刻的冲击,导致艺术群落的 沉浮升降、分化组合。但这些变化决非全是负面的,或者说主要 不是负面的。在这种新的感知模式下,主体的感官比例将走向平 衡,思维方式将趋向整合,,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构与规范将获得新 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人类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更能代表人 类心灵新进步的艺术成果。
【关键词】:网络;媒体;主体;语言程式;超文本; 超互动;开放平面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83;G210.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9
- 一、 网络审美如何可能9-20
- (一) 网络审美的可能性10-15
- (二) 网络审美的必要性15-20
- 二、 网络媒体的审美特征20-36
- (一) 语言:狂欢化的语言程式20-25
- (二) 文本:显性的召唤结构25-30
- (三) 话语活动:从准互动到超互动30-36
- 三、 网络媒体的审美价值36-49
- (一) 网络:一种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36-39
- (二) 开放平面模式与主体的发展39-45
- (三) 开放平面模式与审美活动转向45-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5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泽忠;韦芳;;侗歌艺术传承场域的话语空间与信息域生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高强;王蕾;;文艺复兴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审美[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5期
3 王亮;朱费伽;;论网络审美的特色与本质[J];现代视听;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强;论中国网络中美术作品的数字化生存[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建吾;韩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马利霞;网络媒介影响下的审美观念转型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庞乐;微博客的审美学研究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3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34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