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苏轼的“尚意”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7-09-19 20:04

  本文关键词:论苏轼的“尚意”美学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苏轼 尚意 “生”意 “新”意 “适”意


【摘要】: 苏轼是中国宋代以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个全才式的大家,有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尚意”美学思想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解读,以期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苏轼之“尚意”至少包含有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的内涵:“生”意、“新”意和“适”意。 第一个层面,苏轼“生”意的审美境域追求,就是苏轼在审美、艺术中追求一种“生”之意,即由蓬蓬勃勃的主体之生命精神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生命力相契相融所产生的富有生机活力的自在生命世界。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苏轼的哲学观。苏轼认为,“道”是一大全,但“可致而不可求”,于是通过“易”、“阴阳”等概念来体悟“道”。“易”的本质特征为“生生”。诗、文、书、画等艺术都是寓“道”、传“道”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苏轼所要追求的艺术世界就是融自我生命与万物为一体的一个生命灵动的世界。苏轼的作品中就处处充满生命流动飞跃之“生”意。 第二个层面,“新”意体现的是苏轼的审美创作追求。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故为新”,即在唐代尚“法”基础上的“新”意——重“法”,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二是“以变为新”,以己之“意”变唐之“法”——从无法至无法之法。 第三个层面,“适”意指的是苏轼的审美人生态度。这种审美人生态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他曲折的人生体验,以及在此过程中以为我所用的精神杂揉儒释道三家思想而不断进行调整、平衡、深化的结果。“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思想和人生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苏轼再次遭受迫害,先后被贬惠州、琼州。这于苏轼的思想和人生而言又是一个新的跨越。据此我们将苏轼的人生历程以及审美人生态度分为三个时期:“寓意于物”的前黄州时期、于不适中求适的黄州时期、“吾生本无待”的岭南时期。最后臻于随遇可适、随处可安的心灵自由。
【关键词】:苏轼 尚意 “生”意 “新”意 “适”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4
  • 第一章 “生”意的审美境域14-28
  • 第一节 “道”与“生”意14-20
  • 第二节 苏轼作品中“生”意的表现20-28
  • 第二章:“新”意的审美创作追求28-40
  • 第一节 “新”意之基础——重“法”28-33
  • 第二节“新”意的主要内涵——从“无法”到“无法之法”33-40
  • 第三章 “适”意的审美人生态度40-58
  • 第一节 随遇而安,人生之“适”意40-48
  • 第二节 寓意于物,心态之“适”意48-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3
  • 后记63-65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6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赵培峰;陆游书法艺术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3 刘波;苏轼书法思想概论[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3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3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