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
本文关键词: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
【摘要】: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关键词】: 深度 审美对象 准主体 时间性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一、审美对象的深度在讨论审美对象深度之前,首先阐释深度的意义。杜夫海纳认为“这种深度不仅是自在的不透明性,而且是一种意义的充实性。[1]p43有深度的对象首先在自在的层面上就具有某种自然的存在密度,它并不违背构建自身的那些规律,但深度并不仅限于此。它是主体的深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培杰;论艺术的重复性节奏[J];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王卓斐;;网络交流的审美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蔡春,邱德雄;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4 王文杰;从分化到整合——当代美学话语的转型[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王阳;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董惠芳,刘燕,宋巍;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深度[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胡安江;文本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兼谈文学翻译的审美效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张都爱;;纯粹的艺术与纯粹的美学——康定斯基美学思想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蔡稹;《审美经验现象学》理论构架管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湛;许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论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5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6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红;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丽君;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冯丽君;桐城四祖与《史记》[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耿余;试论《海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美学体系形成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4年
6 毕岚;论市场语境下戏剧的生存[D];武汉大学;2004年
7 海军;平面设计的符号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张宠;董其昌文人画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郭冬梅;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瑞春;杜夫海纳:表演是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必经之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云;;试论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方法论[J];华章;2011年16期
2 杨春时;;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3 王和丽;南树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4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周玫;梁芷铭;;“海洋美学”的提出、界定与理论构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6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林冬松;;“审美共鸣”理论的“误读”与还原[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8 李修建;;大文化的视野,整体性的观照——评张法的《中国美学史》[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9 鲍俊晓;;萨特论审美喜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5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钱雯;;道家美学思想探微[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徐放鸣;;城市审美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现象学的视野[N];文艺报;2007年
2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3 陈海静;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吗?[N];文艺报;2005年
4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7年
5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7 李培庚;审美发展史纲①[N];文艺报;2005年
8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9 叶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潘杰;以水为美——人类独有的审美情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志国;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D];山东大学;2010年
4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志运;杜夫海纳审美对象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梁莎;杜夫海纳美学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陶谊;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D];苏州大学;2007年
4 郭冬梅;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对深度的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尹晓琴;以欣赏者为出发点看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静;六朝自然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索浩峰;美学艺术主义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华林;性别中庸:当代中国身体审美活动的病理学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5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58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