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早期审美时空格局的形成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社会早期审美时空格局的形成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美学 农耕文明 审美空间 审美时间 审美者
【摘要】:中国美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这种文明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也使自然审美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取向。以此为背景,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耕生产对土地的固着,使中国人的空间经验有了一个稳定的始点。自仰韶文化始,这种文明率先在黄河中游地区发展出了最成熟的形态,这里遂被视为天下的中心,所谓的空间经验则因此成为从中原出发的经验。其次,黄河中游属于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界的物候变化使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民族从季节流转中发现了时间。再次,这种时空的交错给中原民族提供了稳定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审美认知及对自身的发现。自此,人、时间、空间成为中国社会早期审美生活的核心要素,并在随后的夏商周时代为中国美学奠定了基本的存在框架。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农耕文明 审美空间 审美时间 审美者
【基金】: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中国社会从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确立了农业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中经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到距今3000年的夏朝,正式进入王朝政治时代,这一过程与史前文明漫长的历史相比,不算太长,但对后世中国美学的发展却是奠基性的。这中间,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固着,使人对外部世界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炳棣;马中;;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J];农业考古;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芮瑞;;从“有句无篇”到“兴象玲珑”——“当下”的审美感兴对山水诗意境创构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孟宪丛;;《诗经》中喷涌的激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姚冬;封杰;;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及探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5 陆培勇;;阿拉伯民族身份认同的文本学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3期
6 周新道;“诗言志”与“思无邪”的共同旨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金坤;《风》《骚》“弃妇情结”探论——以《氓》、《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9 程嫩生;;戴震诗说研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10 师雅惠;;钱谦益的诗体“正变”观[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桂天寅;;沈德潜的诗学主张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王则远;;试谈钟嵘“滋味”说的审美意识[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3 赵奎英;;儒家名实观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生成[A];东方丛刊(2004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七辑)[C];2004年
4 刘士林;;钱锺书旧体诗的源流[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5 王其格;;匈奴“嶽林”与北方民族祭祀形态[A];论草原文化(第八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秀岩;商业空间中的休闲性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4 张静;“以意逆志”阅读教学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玲;从《诗经》看周代先民的时间意识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瑜辉;朱自清、金圣叹“文本细读”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晖;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苏舒;《仲夏夜之梦》与《西厢记》戏剧情感表达手段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小妹;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家族女性群像[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其昌;中国美学百年回顾[J];学术研究;2000年06期
2 章建刚;回眸现代中国美学巨匠[J];读书;2000年05期
3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体论阐释[J];社会科学;2001年11期
4 王美津;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学术讨论会综述[J];思想战线;2001年02期
5 邢建昌;20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6 罗筠筠;《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年03期
7 杨春时;21世纪中国美学:抵抗“散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8 黄忠顺;评李旭《中国美学主干思想》[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9 高松年;叙事嬗变与观念侵入——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动力[J];文艺评论;2001年01期
10 王德胜;百年中国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学术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德胜;;走过世纪:中国美学的过去与现在——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当前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8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郝欣;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本体诠释[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N];文艺报;2013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3 郑海瑛;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闫峰;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D];暨南大学;2012年
5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6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金平;中国美学“神”范畴的人类文化学释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丁雪枫;中国古典审美之“韵”[D];青岛大学;2013年
9 文琬莹;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886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60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