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目的
发布时间:2017-09-20 09:45
本文关键词:形式与目的
【摘要】:本文以“形式”和“目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为核心,通过分析《判断力批判》的文本,并结合审美和艺术实践,探讨了康德美学中的合目的性原则。在康德哲学中,形式-质料是一对反思概念。对象的表象的形式,作为鉴赏判断的对象,属于直观的形式;合目的性的形式,作为鉴赏判断的规定根据,属于思维的形式。像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组合这样通常被认为是质料的部分,可以在知性中获得归序,不应被排除在鉴赏判断的对象之外。经过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主体的反思判断力被发现,通过这种能力主体能够从对象的形式中反思出它与其它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是合目的性。但这种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对我们认识自然助益不大。客观的合目的性是对反思判断力从对象的形式出发,发现其目的的共时性描述。而形式上的主观合目的性,是类比于实在的合目的性提出的。它是从形式出发探求目的、最后在主体内部达到诸认识能力和谐一致而并无客观目的的共时性表述。就美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在美的理想及依存美中是以混杂着客观合目的性的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判断,崇高的分析中主观的合目的性向客观的合目的性的过渡,而象征关系则是从静态的角度指出两者的类比关系。而在艺术作品中,天才的想象力能够进行自由的合规则的活动,从而能够将理念感性化,这类似于中国艺术理论中道家技外见道的艺术精神。从康德的艺术理论中,可以认为天才就是共时性的鉴赏能力。而同时,天才也制约着鉴赏力,促进了判断力的提高。
【关键词】:合目的性 形式 目的 类比 康德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2;B516.31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5
- 第一节 研究现状9-11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11-12
- 第三节 研究思路12-15
- 第一章 形式与质料15-23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形式-质料”15-17
- 第二节 康德哲学中的“形式-质料”17-19
- 第三节 康德美学中的“形式-质料”19-23
- 第二章 目的与合目的性23-31
- 第一节 “哥白尼革命”23-24
- 第二节 目的与合目的性的概念24-26
- 第三节 机械论与目的论26-31
- 第三章 客观合目的性31-37
- 第一节 单纯形式上的客观合目的性31-35
- 第二节 自然目的35-37
- 第四章 形式上的合目的性37-45
- 第一节 纯粹的鉴赏判断37-40
- 第二节 对象的形式与合目的性的形式40-45
- 第五章 美与道德45-51
- 第一节 美的理想45-47
- 第二节 崇高47-48
- 第三节 “美是德性的象征”48-51
- 第六章 艺术中的合目的性51-59
- 第一节 天才与规则51-53
- 第二节 天才与鉴赏53-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5
- 后记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开来,刘玉鹏;论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元骧;;论国人对康德美学的三大误解[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7期
3 沈语冰;;康德的形式概念[J];世界美术;2007年03期
4 王志勇,郭秀娟;康德美学并非形式主义[J];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王元骧;应该怎样理解审美的“无利害性”[J];文史哲;2005年02期
6 王峰;现代美学视野中的天才与趣味[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7 沈语冰;;美何以成为道德善的象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张节末;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9 聂敏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功能主义和自然目的论[J];世界哲学;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887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873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