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美学考察:高友工的“抒情美典”论
本文关键词:比较视野下的美学考察:高友工的“抒情美典”论
【摘要】:"抒情美典"是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的理论核心,指以中国抒情诗为基础文类总结出来的形式典则、惯例和规范,代表的是士大夫的审美趣味。高友工的"抒情美典"以"创作论"为主,延伸至并包括"艺术论"和"审美论"。通过与"叙述美典"这一"二元对立项"的比较,高友工创构出一套针对民族美学特质的既有可操作性、又能切实与西方展开对话的抒情美学理论体系。通过与"戏曲美典"的比照,高氏鲜明地呈示了"抒情美典"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和代表性地位。
【作者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美典 中国艺术精神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项目编号:GD12XZW03) 广东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WQNCX12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培养项目(项目编号:FSYQ-201401)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美典”一词是海外华人学者高友工(Yu-KungKao,1929-)的新创,带有非常鲜明的高氏风格。“美典”在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有主导性地位,2008年高友工在大陆出版《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其最重要的文章都尽收于此书),特提出“美典”一词作为著作主标题,可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论文学史的史学品格[J];北方论丛;2000年02期
3 彭笑远;;论杜牧“以文为诗”[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陶水平;船山诗学形成的个人语境述论[J];船山学刊;2000年02期
5 王立;病马、老马、慢马意象与佛经故事——文学意象家族与文人心态史探佚[J];辽东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韩军;汤文辉;;内部“语言”模式的运用及其突破——宇文所安唐诗史研究中的“诗学”及其批评[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7 林继中;古事今情:杜诗与庾赋的内在联系[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2期
8 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徐志啸;;他者的眼光——美国学者唐诗研究论析之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高萍;历史叙事中虚构、想象语境的营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清;;中国文化场域中《大地》的经典化问题[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2 陈友康;;审美主体的生成与人生意义的实现——苏轼人生魅力论[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沙欧;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邱晓;唐代登高诗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希寅;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与情[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莲;叙事传统与中国古典悲剧意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金亮;杜甫诗歌的时空意识与表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文;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术语的处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杜庆英;唐宋词中的场景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谢莉;李渔戏曲及拟话本的传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尤炜;诠释学视角中的早期《诗经》研究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董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邱霞;刘若愚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胡筱颖;论唐诗在英美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胜勋;;中国艺术精神:历史与当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孙邦金;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读后[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孙琪;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偏”和“全”——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研究的失误[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谢志超;物、意、言之辩与中国艺术精神[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2期
5 张志伟;;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与重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李靖;;东西方交汇点上的中国艺术精神[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史爱兵;;试析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索[J];职业时空;2007年15期
8 刘毅青;;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诉求[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1期
9 刘建平;;再论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评《中国艺术精神》兼与章启群诸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1期
10 黄国飞;;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尚清意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吉象;;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赵永新;;中国艺术精神与21世纪[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兴华;回归大道:易象与中国艺术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4年
2 记者 唐永明;放飞青春 重上征程[N];美术报;2014年
3 赵寻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观”与中国艺术的精神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卢新华;化物凝神 追寻永恒[N];光明日报;2011年
5 陈中浙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道艺本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建平;“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兆卫;空白与中国艺术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丽;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论[D];西南大学;2008年
3 魏少哲;恣肆率性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935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3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