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9:28

  本文关键词: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桂林 文化 底蕴 审美 人类学 研究


【摘要】: 本论文的首先介绍人类学的传统方法论:综合整体观的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主位客位方法,田野作业,然后对桂林文化的历史渊源追根溯源,其次论述桂林文化象征结构的审美人类学审视:山与水相生相映,——具体论析桂林山水共生,山的分布,水的环绕,古代环城水系、环城旅游、比较长城、香山、五岳、黄山、庐山、武夷山、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皆有山无水,或有水无山,山水相宜惟有桂林。自然与人文相契相承——源远流长的文人文化、摩崖石刻、碑林、诗词。观石如读史——中原儒家文化南播史、宗教文化流播史,中原王朝征战史,文人墨客抒情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山川因文而名,诗文依托山水 而流传千古。城市与景点相涵相融——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依山而建,,山环城而立,这在全国是罕见的,这就要求建筑风格与自然观相协调。多形态文化相适应——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史官正流文化、民间草根文化的相互适应,和谐共存,相映成趣。再次是关了桂林文化传承与更新模式的思考,桂林文化传承演化的机制——外来文化的驱动,促进文化发展、历史事例——秦汉以来文人迁徒,抗战时期,改革开放皆是外来驱动。多元文化的共生——多重文化的互补共存,和睦相处,各得其所。文化的兼容性,创造中化合新生——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民间草根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自足性,同化力、自信心。非理性因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最后论述新世纪桂林文化文化的发展与重构、桂林文化面临的新抉择——旅游多板化的挑战、竞争在继承中创新——根据桂林上述的文化定位与演进机制进行了开拓创新。香格里拉的效应——文化意象的重新建构,多元共生文化定位,文本符号的塑造,城市形象的宣传。经典的新创造——城市建设的经典意识、景点设施的经典意识、文化产品经典意识,经典的复活。在多元共生中传承——全球一体化多样性,天人合一、文明共生、共同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C912.6;G127;B83-0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5
  • 第一章 桂林文化研究的几种路向5-6
  • 第二章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6-10
  • 第三章 桂林文化的历史渊源10-15
  • 第四章 桂林文化象征结构的审美人类学审视15-23
  • 第五章 关于桂林文化传承与更新模式的思考23-29
  • 第六章 新世纪桂林文化的发展与重构29-32
  • 后记32-33
  • 注释33-34
  • 参考书目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J];民族艺术;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941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41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