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审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学意义
【摘要】:反省程序宪政学在公共领域的形式化理性和其于私人领域的原子化弊端,审美共通感因而具备"政治文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审美"感通学"问题本身的历史承继性。审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学诉求是继儒家传统、契约规则、货币媒介、阶级政治、语言交往等探究之后的超越。审美共通感推向审美共同体的努力,第一立基专项感觉感通向共同感觉(通感)的分析;第二立基私人感觉升华到社会共同感觉的努力。此"心性-秩序"合拍的自觉意识,从维科、阿伦特等人想象的公共表象(符码),苏格兰自然神论的道德感本心,康德的先验共通感,马克思从实践具体生成的感通政治学,阿伦特"德艺"绽现与交往等议题,以史带论,展现审美共通感的公共性机理。此具体感觉获致共同感觉的"感通学"是"间性哲学问题"的理论建构,是超越"感性学""美善学"等"实体哲学"美学的演绎,继而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公共诉求"等议题做出理论铺垫。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 公共性 程序宪政 间性哲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审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学意义研究”(项目号:14CZX054)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2
【正文快照】: 一、审美公共性问题和议题研究的可能性在法理社会,程序宪政的合理化推进确立了以个人财产为核心的形式平等原则,原有的等级威权祛魅为现代契约政治所推崇的非身份性个人原则(判断主权)。公民非身份性的个人原则立基实证主义和生命、权利、和平、共同生活等本能自然观(霍布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2 王彩丽;;中外通感研究对比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赵其娟;赵其顺;;论通感在翻译中的功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玉华;试论通感的类型及其心理性质[J];齐鲁艺苑;1987年03期
5 宇厦;潘东海;硕林;;人体通感之谜[J];当代修辞学;1993年02期
6 马更东;谈通感在表达方式上的三种类型[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金开诚;舒年;;说“通”[J];文史知识;2008年06期
8 桑恒昌;;议通感[J];诗刊;1987年01期
9 覃光文;论审美通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曾怀连;“通感”例话[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一丽;认知视角下唐诗通感隐喻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邓爱娇;“物我交融,感而遂通”—通感在室内空间形态中的应用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江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瑜;概念整合新创空间关照下的汉语通感隐喻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蚁玉笋;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周玲;"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8 刘臻;英汉通感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朱晶;论通感式隐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谭娅;论通感的内涵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41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4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