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感性王国到美性王国——论礼和美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7-09-29 11:32

  本文关键词:从感性王国到美性王国——论礼和美的融合


  更多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过程 和谐美 融合 感性 王国 伦理学 目的性 幸福 美学境界


【摘要】:正"礼"、"美"融合是针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来的,目的是在"世俗化"的语境下,寻求生活与美学之间互动与升华的路径。"礼"是社会生活的规范;"美"是社会生活的理想,礼和美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它们既同时拥有生活的感性特征,又同时具有生活的理性追求。它们虽然分属于伦理学和美学,但在哲学层面上都追求和谐和合目的性,能
【作者单位】: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过程 和谐美 融合 感性 王国 伦理学 目的性 幸福 美学境界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礼”、“美”融合是针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来的,目的是在“世俗化”的语境下,寻求生活与美学之间互动与升华的路径。“礼”是社会生活的规范;“美”是社会生活的理想,礼和美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它们既同时拥有生活的感性特征,又同时具有生活的理性追求。它们虽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嘉荣;;一个全新的哲学视野——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哲学[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蔡同庆;从“美是生活”到“深入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周扬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周俊强;;知识产权概念中“知识”含义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陈静;彭启福;;“效果历史”与文化因果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江畅;;幸福、和谐、智慧与优雅:当代幸福主义的视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唐旭;;蒙田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郭海龙;;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中的道德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新科;;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祁建立;;高职不可轻视人文教育[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万晓颖;;秩序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蓬;;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后现代形态[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8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政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扬;;走向一种新实用主义美学?——舒斯特曼美学与中国的“生活”热情[J];文艺争鸣;2010年09期

2 刘超;;现代性困境的突围——从审美现代性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4期

3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维维;;日常生活审美化符号学阐释[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德胜;;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6 马荣;;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关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7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8 彭沈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快感享受的反思——遵从阿多诺的批判维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邹华;;韦尔施美学的“审美化”概念[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邹元江;刘建平;;对三十年来中国审美文化嬗变的反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石明;;试论“中”的意义流变[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与社会理想[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盐城市亭湖区新兴中学 徐玉之;浅论美学中和谐美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N];江苏经济报;2005年

6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10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解读“大审美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6 宁嘉瑜;社会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8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1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41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3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