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忘”的流变

发布时间:2017-09-29 21:36

  本文关键词:“忘”的流变


  更多相关文章: 坐忘 妙悟 审美主体


【摘要】:"忘",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思想的关键词,从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后就一直备受重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忘"这一关键词经历了各种这样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艺创作和批评。新的经济模式冲击下,"忘"逐渐丧失原有的生存土壤,成为西方逻辑领域的俘虏。在后现代,人们开始反思理性主义带来的对感性经验冲击,传统美学范围中的"忘",越来越为人所关注。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展示"忘"的流变,思考其在后现代语境里的存在方式。
【作者单位】: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关键词】 坐忘 妙悟 审美主体
【分类号】:I206.2;B83-092
【正文快照】: 在审美领域,审美主体的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忘”作为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塑造审美主体的有效规范,在产生后到现在,经历了诸多的转变。一、“忘”的产生及道家溯源先秦哲学中,直接提出“忘”这一概念的是庄子。在《庄子·德充符》中,庄子云:“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东红;;论妙悟与灵感[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唐瑛;从“妙悟”在禅宗史的发展轨迹看妙悟说的内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高阳;论“妙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3期

4 李石勇;“妙悟”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王春艳;从“顿悟”到“妙悟”——禅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唐德胜;;妙悟与体道——中国古代“妙悟”鉴赏说的哲学基础与历史演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9期

7 靳义增;;妙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J];南都学坛;2007年02期

8 金玉生;;沧浪“妙悟”论探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褚燕;;非有妙悟者不可与言诗——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体的思维方式[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闫四华;;妙悟与直觉[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显齐;;“三平”现象浅析[A];四川省诗词学会诗艺研讨会发言选登[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晓雪;真情·妙悟·哲思[N];人民日报;2002年

2 谭平;最喜率真纯净[N];中国文化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怡梦;诗词为镜 妙悟古今(下)[N];中国艺术报;2012年

4 顾丽玉 袁卫星;散文: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张同吾;人生独旅的诗性体悟[N];文艺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胜刚;中国历代文论与书论中妙悟美学范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阳开怀;“妙悟”:佛教中道美学[D];暨南大学;2014年

3 唐瑛;“妙悟”说的二十世纪研究综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传承[D];西北大学;2002年

4 宋东波;体验与妙悟[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戊生;严羽《沧浪诗话》之“妙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44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44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