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应重点研究族群文化的美学内涵
本文关键词:审美人类学应重点研究族群文化的美学内涵
【摘要】:本文认为,审美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族群文化中审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它们生成、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当一个族群文化的审美内涵被工业文明、大众文化所浸润,其独特内核已走向消解时,那就不再是审美人类学关注的重心了。审美人类学应宜立足于自己的特殊领域——族群文化审美内涵,并保持人类学学科的实证性"特异品格"。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美学 人类学 学科建设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一德国哲学人类学家施宾格勒把文化分为“原始文化”与“高等文化”。“原始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族群性”或“部族性”。它和“高等文化”一样,是一种“坚强”、“完整”、“非常生动和有力的东西”。施宾格勒说:人类学家们“喜欢从五大洲的各个角落去搜集部族生活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覃德清;;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2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中卫;;虚拟实践的产生、结构与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6 李娜;;试论文化的个体生成与文化自觉[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7 纪秀生;语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8 易先良;环境法文化初探[J];比较法研究;1991年03期
9 林震,张勇,张闯;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体现和落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与情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庄丽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与根源——中美文化比较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曹鹏;明代都城坛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中俄姓名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祖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态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燕;吐鲁番木卡姆的社会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迟慧;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品牌塑造[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何静;幼儿传统节庆文化教育的价值与途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秦媛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成;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学文化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战略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汪寒鹭;提升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文化素养的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斌;学校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路易·阿尔都塞 ,李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7年03期
2 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费孝通;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J];民族艺术;1999年04期
4 陆贵山;;文学与人类学本体论[J];文学评论;1991年03期
5 邵建;;艺术生产论与实践人类学[J];文学评论;1993年03期
6 蒋孔阳,郑元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2期
7 邵建;从人类学本体论角度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建设问题[J];文艺争鸣;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华;山岳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体验[J];福州师专学报;2001年06期
2 向丽;;走向跨学科的美学研究——近年来审美人类学研究综述[J];民族艺术;2006年03期
3 彭谊;;壮锦美学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4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皮朝纲;;对进一步拓宽、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基础的思考——以禅宗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陈碧娥;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向丽;;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J];文艺研究;2007年06期
8 杨辉;;荀子“移风易俗”命题的美学内涵[J];文化学刊;2009年05期
9 胡建次;;“趣”的美学内涵特征及内在网络系统[J];武警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丁珊;现代公共关系中的美学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志兴;;美丑论——浅析“丑极即美极”的美学内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军;泰州学派:理性思考的美学蕴含[N];文艺报;2008年
2 姚文放 扬州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定家;审美现象与美学价值[N];人民日报;2009年
4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程晶晶;中国审美心境范畴论[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杨琦;身体写作及其美学重构[D];郑州大学;2006年
3 韩振宇;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俞香云;钟嵘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6年
5 鲁丽娜;宋元时期“逸”的美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郝相国;四时的美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韦岩鹰;勒内·吉拉尔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娜;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小恒;先秦“中和”美学思想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建玲;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44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4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