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乎于情止乎于理——感性、理性与自然的统一
本文关键词:发乎于情止乎于理——感性、理性与自然的统一
【摘要】:从远古图腾、巫术礼仪到现在的科学发展观,人们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人"的性质越来越复杂化。社会在发展,自然也慢慢地改变,三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现实社会要求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找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协调好生产力的发展,同自然不断变化的关系。随着我们人类实践的拓展,如何使人的理性同感性相统一,形成与现在社会环境适应的文化心理结构协调社会以及自然,显得尤为关键。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社会 自然 文化心理结构 理性 审美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一人有高于所有其他动物的生产力、复杂的社会分工、价值观、世界观等。生活在一种超生物种类的文化社会中,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复杂的情感需求,并且每个特定群体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交融渗透而成为的“人”。社会性是人类的一大特征,如何能有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路;;杂谷脑河下游羌族聚落选址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周建国;;忧生之嗟与自由之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吴永波;;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李道先,侯曙芳;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许贤棠;;论黟县古村落景观的视觉和谐之美——以南屏古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8 戚序;查海燕;;析綦江少儿版画造型特征[J];书画世界;2011年02期
9 王乐琼;;现代设计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白艳霞;;从与社会的对立到向自然的回归——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自然美情绪高涨何以成为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倩;;苏新宏“新生态”艺术的价值[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4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杨娅萍;;有容乃大——试论新时期美术教师前进的方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沈心敏;王之栎;刘雨川;;试议摩擦学的美[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8 侯永强;廉凤梅;;建筑造型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定位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9 袁恩培;张磊;;论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璋;段嵘峰;刘晗;;在地学科普中探索“地学艺术”之路[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4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5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康贤;基督教心理学与现代人际关系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江保锋;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木子;装饰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湃;色彩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云萍;汉字“象”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永成;评一种审美超越的神话[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邹华;古代和谐:原初狭隘的审美境界[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3 潘智彪;审美活动与社会控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孙绍振,毛丹武;审美与政治[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5 杨晓莲;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论评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董希文;试论审美的社会价值[J];晋阳学刊;2002年02期
7 牛霖霖;;亚里士多德的审美与道德思想研究初探[J];理论观察;2009年06期
8 泓峻;席勒美学思想的矛盾及其意义[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9 施建业;和谐——最高的审美理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赵静蓉;论卢梭与席勒的现代性批判[J];人文杂志;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节末;;论嵇康与康德美学观的异同[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5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查常平;;作为意性文化的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政文;;康德人本主义美学中的生态关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2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政文;康德与西方古典人本哲学的精神救赎意识[N];光明日报;2003年
4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5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6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7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N];人民日报;2000年
9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王学海;美与当代生活的三大特点[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4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7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华;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学[D];南昌大学;2005年
2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琳;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英华;试析“诗性智慧”[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8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10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75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7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