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美学:中国美学从“无”到“空”的关捩
本文关键词:郭象美学:中国美学从“无”到“空”的关捩
【摘要】:禅宗美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它迥异于老庄以道见器、器道合一的两极思维,承接了郭象玄学开辟的经验世界,强调以单刀直入的体悟切入佛性。首先,郭象玄学的崇"有"、重"感"将庄子式大气磅礴的自然孤立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片段,其本体论的建构方式与禅宗美学最为相似;其次,郭象玄学的"自性"说,认为万物圆融自足,世界的意义在其本身,与禅宗美学阐发的"真即实"的观念相通;再次,"妙悟"指向郭象截断时间义之上的绝对永恒,将心与象融入了不确定的空灵境界。所以说,郭象玄学作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上乘老庄、下启佛禅,承担着中国美学从"无"到"空"的过渡。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 独化 “心”本体 真 妙悟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ZW008)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一、一元本体论的历史演进始约汉代,佛经传入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出现了此消彼长的交融过程。及至魏晋,在儒道释共相发展的条件下,带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出现了。纵观中国哲学史本体论的历史演进,禅宗“心”本体迥异于老庄的两极思维模式,承接着郭象玄学开辟的经验世界,它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皮朝纲;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程荣;;论“词中有画”——以柳永词为中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王磊;;论崇高美阐释的形态学维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刘晓云;;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李博;;叶维廉“山水诗原型”在谢灵运诗歌语境中的矫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聂焱;;对现代诗歌困境的一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刘晓;;小议古诗词中“雨”意象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张小影;;近体诗特殊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达海军;;船山诗歌题材及其分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子琦;;浅论中国新诗“跨行”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中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8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伍茂国;;古典性与现代性:相逢在《门外》[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10 吴凌;;现代新诗本体追求探微[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多;新课程背景下的诗歌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彻;禅宗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作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嘉翔;禅文化在中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单晨;《乐记》自然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5 晏思佳;试论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禅境[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周申;产品设计中禅意风格的符号解析与设计应用[D];江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建刚;回眸现代中国美学巨匠[J];读书;2000年05期
2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体论阐释[J];社会科学;2001年11期
3 王美津;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学术讨论会综述[J];思想战线;2001年02期
4 邢建昌;20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5 罗筠筠;《中国美学与民族艺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1年03期
6 杨春时;21世纪中国美学:抵抗“散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7 黄忠顺;评李旭《中国美学主干思想》[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8 高松年;叙事嬗变与观念侵入——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动力[J];文艺评论;2001年01期
9 王德胜;百年中国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史鸿文;审美之“无”: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本无论”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学术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德胜;;走过世纪:中国美学的过去与现在——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当前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8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本体诠释[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郝欣;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N];文艺报;2013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3 郑海瑛;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闫峰;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D];暨南大学;2012年
5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6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金平;中国美学“神”范畴的人类文化学释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丁雪枫;中国古典审美之“韵”[D];青岛大学;2013年
9 文琬莹;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975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7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