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杜兆植蒙古族风格作品和声手法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1:01

  本文关键词:杜兆植蒙古族风格作品和声手法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杜兆植 和弦结构 和声音响 九声音列 复合调式 和声技法


【摘要】:杜兆植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就是这样一位为了当年的向往与渴望,把自己无私献给草原的老人,用先生自己的话说:“长期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和这些人相处,使我产生了这种感情的因素,变成你的血液,不是我想不想离开,而是我无法离开。”这位老人听了色拉西老先生拉的潮尔,被蒙古族音乐深深打动,便把他吸引到另外一种境界的艺术殿堂,使他放弃一切置身来到内蒙古,一待便是几十年......为内蒙古的音乐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杜兆植先生是蒙古族多声部作曲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先生为内蒙古引入了先进的作曲理念与方法。他在传统和声与民族化和声相结合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先生的作品虽然是以西洋大小调式功能和声进行为主,但在很多作品中却体现出他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和声材料运用非常独特,民族化和声的运用通过扩展传统的功能和声,使之与中国民族特色的音调相适应,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的打破了欧洲传统调式功能和声的进行规则,突破了功能和声的束缚,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民族化色彩和声。 本文以杜兆植蒙古族风格作品和声手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主体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艺术简介与音乐创作背景。主要从作曲家生活年代与环境、文化背景与成长经历、创作生涯与蒙古族风格作品简介等几方面阐述。 第二章:延续传统和声技法的特征。主要从和弦结构特征、九声音列的运用、和声音响及风格特征、主题民歌的运用及音乐表现力的多样化几方面论述。 第三章:来源于调性变化的和声布局。主要从音乐创作中调性转换手法的运用、声部横向纵向线条手法的运用、复合调式手法与音响效果之关系几方面阐述。 第四章:杜兆植和声观念的形成及审美内涵。主要从创作领域的独特性,作品的民族性,在内蒙古地区的影响力和贡献以及作曲家在音乐上的整体风格及美学观念来论述。
【关键词】:杜兆植 和弦结构 和声音响 九声音列 复合调式 和声技法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序言11-14
  • 一、选题意义11-12
  • 二、选题内容12
  • 三、研究方法12
  • 四、研究价值12-14
  • 第一章:艺术简介与音乐创作背景14-22
  • 1.1 杜兆植艺术简介14
  • 1.2 杜兆植创作生涯14-17
  • 1.2.1 求学之路的创作时期14-15
  • 1.2.2 历经苦难创作时期15-16
  • 1.2.3 创作鼎盛时期16-17
  • 1.2.4 与教学相结合的创作时期17
  • 1.3 杜兆植蒙古族风格作品简介17-22
  • 第二章:延续传统和声技法的特征22-33
  • 2.1 音乐创作中和弦结构特征23-26
  • 2.1.1 非三度叠置和弦结构23-25
  • 2.1.2 装饰性和弦结构25-26
  • 2.1.3 正音与偏音的运用26
  • 2.2 音乐创作中九声音列的运用26-29
  • 2.2.1 半音化的声部进行28-29
  • 2.2.2 代替性和声进行29
  • 2.3 音乐创作中和声音响及风格特征29-32
  • 2.3.1 五度叠置和弦的运用30-31
  • 2.3.2 附加音和弦的运用31-32
  • 2.4 音乐创作中主题民歌在各声部间的运用32-33
  • 第三章:和声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33-43
  • 3.1 音乐创作中调性转换手法的运用33-38
  • 3.1.1 通过共同因素直接转换33-35
  • 3.1.2 模进式移调35-36
  • 3.1.3 和声层次的复合性36-38
  • 3.2 音乐创作中复合功能手法与音响效果之关系38-40
  • 3.2.1 同宫音系统的调式复合38-39
  • 3.2.2 非同宫音系统的调式复合39-40
  • 3.3 音乐创作中声部横向纵向线条手法的运用40-43
  • 3.3.1 同向的线性运动形态40-41
  • 3.3.2 斜向的线性运动形态41-42
  • 3.3.3 反向的线性运动形态42-43
  • 第四章:杜兆植和声观念的形成43-47
  • 4.1 音乐创作中的地域背景43-44
  • 4.2 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源泉44-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50-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宪伟;;非三度叠置和弦在巴托克《小宇宙》中的运用研究[J];大舞台;2010年10期

2 白志文;;浅论民歌鉴赏——蒙古民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乌兰娜;;草原人生的歌者 马背民族的知音——记我区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杜兆植[J];实践;2004年09期

4 冯丽;;陈培勋乐曲作品中的和声手法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勇军;黎英海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苗茂林;山西民歌的音乐技术现象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珊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和声特点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29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29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