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辉《晚秋》作曲技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叶国辉《晚秋》作曲技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作曲技法 线状形态 线状形态的结构力 中西融合 美学追求
【摘要】:叶国辉,作曲家、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中青年作曲家之一,叶先生的作品有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2007年创作的其代表作之一《晚秋》获得德国“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委约作品唯一大奖——“欧洲作曲奖”。该作品的织体形态、音高组织、配器音色以及审美追求都有其独到之处。该曲不仅运用了西方传统音乐中的体裁、曲式结构和作曲技法等同时融合了东方民间音乐的音乐素材、音响特点、美学思想等。本文侧重东方音乐因素以形态学分析的角度入手,对其线状织体形态、音高组织、配器音色、曲式结构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全面的把握这些创作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情况。最后达到了解其如何作为全曲的结构力和审美追求的目的。从而在当代中国作曲家努力寻求的“中西融合”的曲折道路中在创作手法和理念上提供一点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作曲技法 线状形态 线状形态的结构力 中西融合 美学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4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 序言8-10
- (一) 叶国辉和他的创作简介8
- (二) 研究对象的“中西融合”及研究价值8
- (三)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本人研究思路8-10
- 二、 《晚秋》——为交响乐队而作的作曲技法10-33
- (一) 线状形态分析10-22
- 1. 线状形态在结构中的布局10-11
- 2. 静态线状与动态线状11-13
- (1)静态线状11-12
- (2)动态线状12-13
- 1)八度内的动态处理12
- 2)八度外的动态处理12-13
- 3. 线状形态的点状化处理13-14
- (1)单点化处理13
- (2)双点状化的处理13-14
- 4. 多条线状的融合14-18
- (1)缠绕式融合14-15
- (2)支声式融合15-16
- (3)回声式融合16-17
- (4)数控时值式融合17
- (5)重合式融合17-18
- (6)复调式融合18
- 5. 线状形态的发展手法18-22
- (1)重复与变化重复18-19
- (2)组合拼贴19-20
- (3)改变音色20-21
- (4)横向进入移位21-22
- (二) 线性形态结构力的分析22-33
- 1.线状形态中核心音程的结构力22-27
- 2. 线状形态结合音色、音响的结构力27-29
- 3. 线状形态在结构布局中的结构力29-33
- 三、 《晚秋》——为交响乐队而作的美学追求33-37
- (一) 音响上的美学追求33-34
- (二) 结构上的美学追求34-36
- (三) 音乐情感上的美学追求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善德;;作曲技法探索(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2 王建元;浅析民乐新作中作曲技法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5年04期
3 王震亚;当代音乐创作的三个话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陈启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评“张坚民族作品音乐会”[J];音乐探索;2010年01期
5 赖朝师;;略论丁善德复调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传承[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相西源;简论交响诗《龙抬头》的艺术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年02期
7 吴粤北;;基于算法的频谱作曲技法[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丽瑚;近期作曲技法论文索引[J];中国音乐;1986年03期
9 丽瑚;近期作曲技法论文索引[J];中国音乐;1989年04期
10 任毅;姚恒璐博士举办《20世纪作曲技法分析》讲座[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小民;;试论“情”在歌曲创作中的位置[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周强;;主科严格对位的教学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德隆;;和声学及和声教学的人文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波;;巴托克与他的《小宇宙》[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小艳;能创作音乐 也能享受生活[N];音乐生活报;2011年
2 李晓育;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作品的诠释要义[N];音乐周报;2007年
3 段盛斌;用心诠释音乐的本义[N];文艺报;2008年
4 记者 伍斌;音乐新作需靠名家名团“捧”红[N];解放日报;2009年
5 裴诺;徐沛东新编国乐18首[N];音乐周报;2007年
6 吴仁虎;浓情妙笔谱乡音[N];长治日报;2010年
7 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傅显舟;好歌越听越感人[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朱践耳;音乐乃心灵之声[N];文汇报;2003年
9 郭佳;用音乐沟通海峡两岸[N];音乐周报;2011年
10 汪永安;黄梅戏圆了他“民族歌剧”梦[N];安徽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王瑞;罗忠昒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5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吴春福;罗忠昒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7 许扬宁;许常惠现代风格室内乐作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梁啸岳;音乐沉寂[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9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10 吴粤北;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i肹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悍;叶国辉《晚秋》作曲技法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王云飞;简明语言与生动内容的完美统一[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杨琛;何训田创作观念与作曲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蒋安庆;自由的黎明[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5 王典;从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音乐中看作曲技法的继承与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颖;作曲技法对音乐形象塑造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晓艳;布里奇管弦乐组曲《大海》的作曲技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翁静平;刘nr《交响狂想诗—为阿佤山的记忆》创作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祁瑶;试析《天歌》[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郑旦;古丝绸之路,,新丝路之音[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29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2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