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弦体系

发布时间:2017-12-05 22:05

  本文关键词: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弦体系


  更多相关文章: 和弦结构 五度 调式和声 金湘 七和弦 德彪西 离调 印象主义 和声进行 大三度


【摘要】:正缘起纯五度复合和声是数个纯五度音程纵合形成的复合结构和声,在作曲家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有体系化的运用。西方近现代、中国古代及现当代也出现过类似的和声形态:其一,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创作中运用的"五声音阶"①式和声多为纯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音乐创作中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研究——以金湘音乐作品为例”(编号12CD080)成果之一
【分类号】:J614.1
【正文快照】: 缘起纯五度复合和声是数个纯五度音程纵合形成的复合结构和声,在作曲家金湘近三十年创作中有体系化的运用。西方近现代、中国古代及现当代也出现过类似的和声形态:其一,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创作中运用的“五声音阶”①式和声多为纯例1“合竹”和弦及其五度相生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维;;民族调式的“灵魂”效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谢功成 ,马国华;论同宫场[J];音乐研究;1981年02期

3 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J];音乐研究;2012年02期

4 童忠良;商核论──兼论中西乐学调关系若干问题的比较[J];音乐研究;1995年01期

5 李岩;;准则·方向·愿景——第三届“中华乐派论坛”(天津)述评(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3期

6 冯广映;;论金湘音乐语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魏扬;;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J];音乐研究;2013年03期

8 魏扬;;饱含真情 品质高洁 成熟自信——记作曲家金湘2009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暨研讨会[J];人民音乐;2010年04期

9 李长春;;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 促进我国交响音乐繁荣发展[J];人民音乐;2012年01期

10 刘正维;传统音乐的两大终止群体[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妮娜;;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改编版)标意性特征[J];大舞台;2011年04期

2 邵小萌;;河南民歌“淅川锣鼓曲”艺术特征概述[J];大舞台;2012年08期

3 黄琼;;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中的弋阳腔音乐特征浅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周雪石;同基音场线性对位——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研究之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5 张艺杰;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95届本科生学位论文摘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6 蒲亨建;“同均三宫”再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童忠良;中西乐学的对称结构——音乐形态研究方法的若干体会[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刘正维;;民族调式的“灵魂”效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角度[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刘正维;;戏曲作曲史的动态规律(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扬;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刘绵绵;中国音乐基础理论教育发展脉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王晓平;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7 钱建明;物语新声 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柳进军;原始与现代的邂逅[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9 吴璨;【孟姜女调】音乐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10 李砚;扩散、整合与储存[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讷榛;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调式交替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贝;五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教材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玮;1979至1989年中国钢琴独奏曲创作初步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李苗苗;山西民歌调式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姜伯瑾;潮州筝乐轻重三六与秦腔花音苦音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刚;谈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文楠;钢琴协奏曲《山林》的创作技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窦青;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方芸;《孟姜女》歌系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10 魏媛莉;桑桐和声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璐莎;刘学东;;关于“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反思[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刘正维;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樊祖荫;近现代和声中的平行进行[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4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J];音乐研究;2010年04期

5 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年02期

6 徐荣坤;关于日本都节、琉球调式成因及形成时期等问题的探讨[J];音乐研究;1998年02期

7 梁茂春;;“中华乐派”断想——为2006年10月“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而写[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年01期

8 谢嘉幸;;走出西方——一种新世纪华人作曲家音乐创作语境的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年01期

9 席臻贯;唐代和声思维拾沈(上)——敦煌乐谱·合竹·易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10 李西安 ,瞿小松 ,叶小钢 ,谭盾;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J];人民音乐;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原;[N];人民日报;2004年

2 刘小平;[N];音乐周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刁艳;[N];音乐周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 檀革胜;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的音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金霞;;钢琴曲《夕阳箫鼓》中的和声语言[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2 刘旭娜;;延承与突破——浅析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崔永日;;论中国五声性民族和声的和弦结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刘戈;;论桑桐早期新音乐的和弦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田园;;浅析黎英海声乐作品伴奏曲中和弦结构的民族化[J];大舞台;2010年09期

6 张媛;;陆在易《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和声技法分析[J];齐鲁艺苑;2010年02期

7 孙宪伟;;非三度叠置和弦在巴托克《小宇宙》中的运用研究[J];大舞台;2010年10期

8 李海冰;;西方三度和弦沿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成因[J];艺术教育;2011年03期

9 邬浩;;肖邦《夜曲集》和声技法分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年04期

10 王翠华;;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和声特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全国首届“金杯”手风琴新作品创作征集比赛圆满结束[N];音乐周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2 李如春;蒂皮特四部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3 孙佳音;音乐要素自动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自东;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5 甘芳萌;大卫·勒温“转换网络”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6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7 屠艳;亚纳切克的歌剧《卡佳·卡巴诺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王丹红;亨利·迪蒂耶管弦乐作品《蜕变》创作技术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9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10 柳进军;原始与现代的邂逅[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刚;谈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小宇;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弦结构及色彩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艾卓扬;民族五声性和弦结构种类划分的新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婷婷;梅西安音乐的色彩—有限移位调式与色彩和弦[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5 彭浩宇;王建中钢琴作品多声技法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小朱;探索全音音阶的和弦结构及其特征[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7 刘菁媛;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樊金霞;黎英海钢琴作品和声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颖峰;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孔Z,

本文编号:1256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256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a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