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从《北京颂歌》的创作谈李双江的演唱艺术

发布时间:2018-04-30 20:07

  本文选题:李双江 + 《北京颂歌》 ; 参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摘要】:《北京颂歌》以其独具魅力的辽阔、高亢和雄壮的旋律,成为华夏子孙的心灵之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从最初的李双江的演唱来看,他能将这首高难度的歌曲完美地演绎了一种激情四溢的特色风格,是相当难得的。而作曲家与歌唱家本来就是一对扯不开的搭档。从录音到演唱,从升调到咬字行腔,从相互切磋到艺术品格上的同一性,都将说明:一首歌曲从创作到演唱的磨合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艰辛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过程。
[Abstract]:Beijing carol with its unique charm of the vast, high and majestic melody, has become the soul of the Chinese people song, passed on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rom the initial performance of Li Shuangjiang, it is quite rare that he can perfectly deduce this difficult song into a characteristic style full of passion. The composer and singer are a pair of inseparable partners. From recording to singing, from rising to pronunciation, from mutual exchange to identity on the art lattice, will explain: a song from writing to singing run-in process,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and full of artistic charm of the process.
【作者单位】: 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艺研究所;
【分类号】:J616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世民;树个人品牌,,雕声音商标[N];音乐周报;2010年

2 ;江山代有新人出[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首席记者 杨帆 本报记者 张向东;一次成功的红歌盛宴[N];重庆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寒冰 王坤 阴祖峰;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N];哈尔滨日报;2010年

5 记者 兰世秋;“如梦如歌”昨晚唱响红色经典[N];重庆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向东 首席记者 杨帆;红歌 正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N];重庆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郭青剑;为军旅声乐学派的建立奠定基础[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秦玉 丁雷;创作与维权那是两回事儿[N];大连日报;2011年

9 ;听李谷一的歌 品新民歌的三种唱法[N];音乐生活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素芳;“理想之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在京举行[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温洲;李双江歌唱艺术风格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岩;喻宜萱声乐艺术成就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洁玉;从音响载体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发展状况[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4 陈思思;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及其探索[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826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826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