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歌曲作品的特征及其演唱
本文选题:亲和力 + 历史地位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斯特歌曲作品的创作题材、形态结构、乐汇来源等多角度的分析与阐释,使读者对福斯特歌曲作品在同时代其他声乐作品中体现出的“亲和力”的这一特征有一个全方位的、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在对这些作品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后指出,福斯特及其歌曲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还因为歌曲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对时空的超越性,即歌曲中饱满蕴含的人性和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同时,通过论证,使学习声乐,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们认识到,尽管由于福斯特的歌曲作品在当时是面向美国各层次人民,其演唱方式必定不是单一化的,但作者从当今“美声唱法”的发展趋势入手,从福斯特的歌曲作品本身的音乐风格特点、英语歌词语音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指出了用美声发声方法演绎福斯特的歌曲作品不仅是合适的,并且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Forster's songs from various angles, such as the subject matter, the form and the structure, the source of music collection, etc. So that readers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affinity" of Forster's song works in other contemporary vocal music works, and point out that after careful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works, Foster and his songs not only have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native music culture,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transcendence of time and space, that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nature and love, which is full of human nature and love in songs. And become the spiritual wealth shared by all mankin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argumentation, students studying vocal music, especially the singing method, realized that, although Forster's songs were intended for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that time, they must not be singled out in a single way. However, the author st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el Canto,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music style of Foster's song works and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lyrics, etc.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ot only appropriate, but also epochal and worth exploring and trying to deduce Forster's song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beautiful soun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善刚;;论朱熹之易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毅飞;;美声唱法学习基础浅谈[J];青年文学家;2009年19期
3 但夏;李嵬;;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0期
4 牛俊霞;;也谈“三种唱法说”[J];戏剧之家;2010年02期
5 陈若菊;;美声唱法学习笔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6年04期
6 李定国;;专家谈青年歌手大赛[J];音乐世界;1992年09期
7 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刘文沛;;获奖归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美声唱法铜奖获得者李玫访谈录[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宋永全,何团喜;浅议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程宁敏;"以字行腔"和"以腔行字"之辨析[J];音乐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海;;高峰 奇葩 旗帜——略论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地位[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2 崔洪勋;;山西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和美学意义[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3 仇宝山;岳思平;;试述“百团大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汤贵仁;;论初唐诗歌的历史地位[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5 李万;魏晓;沈向昕;谢志仁;刘玉桥;;论西夏王朝在中国疆域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蒋忠文;萧润波;;简述中国共产党在衡阳人民抗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陈永胜;沈洋;;詹姆斯的宗教心理学思想新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怀荃;;蜀中平原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特点[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宝林;;南京云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显舟;偶然与必然[N];音乐周报;2006年
2 韩晓雪;宝剑锋从磨砺出[N];文艺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吴月玲 实习记者 张亚萌;青歌赛美声组为何中国歌曲唱得少[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王秉锐;我对金钟奖声乐比赛的几点感受[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杨燕;和艳丽:给人全新感受[N];云南日报;2006年
6 ;郁钧剑 抑扬顿挫养乐感[N];音乐生活报;2010年
7 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青年教师 王琳琳;美声唱法的特点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9 孙小宁;美声唱法:不仅是嗓子的竞逐[N];北京日报;2002年
10 刘文丽;试论美声唱法的特点[N];黔西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远新;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晓玲;“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颖;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顾维喜;“海派前期”绘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6 凡建秋;藏传唐卡绘画风格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7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高凤林;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艳华;秦汉之际纵横策士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淑阶;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音怡;福斯特歌曲作品的特征及其演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3 盛况;论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芳芳;论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5 李晶;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咬字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6 莫雯雯;美可美,非常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坚;美声唱法在当代中国发展概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昶;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硕;红梅盛开 喜获众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庄虹子;改革开放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2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97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