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与织体的运作作为音乐结构的组织手段——陈怡赴美后作曲风格形成阶段之三
[Abstract]:Chen Yi's "Symphony No. 2" mainly uses timbre, sound and texture as the main musical structure means, and always follow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dioms of western musical instrument law. The use of orchestral bands to create a rich and colorful sound system that expresses deep and intense human feelings shows the third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Chen Yi's composition style after h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reative thinking, the evolution from the main musical texture writing to the sound music writing has been comple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language structure dominates the syntactic and musical deep structure of music.
【作者单位】: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文杂志《音乐中国》;中央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一)[J];音乐艺术;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小溪;;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的配器研究[J];北方音乐;2013年06期
2 冯毅;;管弦乐配器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匡君;;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人民音乐;2009年05期
4 徐越湘;;浅谈杨立青关于20世纪作曲技法理论的研究成果[J];人民音乐;2009年08期
5 张一;;陈其钢《五行·金》的创作思维与音响组织方式[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王乐;;解读《炎黄风情》的音乐密码[J];艺术教育;2008年10期
7 李洋;;从杨立青《引子、吟腔与快板》看管弦乐队与二胡音色的溶合技术及其结构力功能[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旭青;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语境·文本·音乐叙事[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 袁昱;杜鸣心交响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越湘;管弦乐作品《涟漪》数图结合的创作构思解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张海涛;抚慰创伤的三种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永平;叶小纲《地平线》(第二交响曲)作曲技术分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泳良;音型在管弦乐配器中的一般表现形态、功能及历史演变初探[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张继红;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6 韦玲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中“音乐人物”的性格展示[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7 唐刘峰;《实用乐器法词典》的翻译及其评介[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8 刘洋;论梅西安音乐对我国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易钢;竹笛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愁空山》配器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10 丁永钢;从炎黄之“风”到世界之“乐”[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尨州建成新型,
本文编号:2291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291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