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继往开来——以太谷秧歌《西河院》《打冻漓》多声创作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8 14:49
自上世纪初开始,有很多作曲家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风貌,又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之传播更为广泛,受众更多。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极为有力的。此次参与的山西省社科课题的创作研究,经过研究团队的商定,选取《卖高底》、《看秧歌》、《偷南瓜》、《上包头》、《看铁棍》、《洗衣计》、《卖元宵》、《小放牛》、《打冻漓》、《游铁道》、《清风亭》、《西河院》共12首具有代表性的太谷秧歌曲调,分别进行合唱、钢琴、舞蹈的创作实践,以期在中小学中更好的推广本地传统音乐文化。本人主要负责合唱改编,同时参与了舞蹈音乐的创作。通过此次创作研究,收获颇丰。本文就以两首太谷秧歌《西河院》、《打冻漓》的多声部配置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经验,以供同仁探讨。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2020,(10)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原曲调的编配
二、改编曲调的编配
(一)运用重复类手法
(二)运用展开类手法
(三)运用对比类手法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芝达林民歌多声配置中五声纵合化和声手法应用分析[J]. 畅舒. 黄河之声. 2018(05)
[2]祁太秧歌的特点及形态研究[J]. 李洁. 黄河之声. 2016(19)
本文编号:3462958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2020,(10)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原曲调的编配
二、改编曲调的编配
(一)运用重复类手法
(二)运用展开类手法
(三)运用对比类手法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芝达林民歌多声配置中五声纵合化和声手法应用分析[J]. 畅舒. 黄河之声. 2018(05)
[2]祁太秧歌的特点及形态研究[J]. 李洁. 黄河之声. 2016(19)
本文编号:3462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462958.html